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暴、劈、炸、斃、諷、揭、拴、鑰匙、顛),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了解風箏實驗的原理,能根據(jù)圖片提示復述風箏實驗的經(jīng)過。
3、理解并積累詞語:冷嘲熱諷、不足為奇、欣喜若狂、怒發(fā)沖冠、無稽之談、安然無恙,會用不足為奇、欣喜若狂造句。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不知同學們有沒發(fā)現(xiàn)那些高大的建筑物上都有一根丫型的金屬,它就叫避雷針。它有何作用呢?出示最后一段,并理解“安然無恙”。
2、避雷針的發(fā)明者就是富蘭克林,他的發(fā)明之路和其他的科學家一樣也是那樣的曲折,從觀察、推測、實驗一路艱辛地走來,最終走向發(fā)明這條光明大道的。
二、深入探究
1、感受富蘭克林善于觀察
學生找到句子“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xiàn)象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會發(fā)光,光的顏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隨著爆炸聲,都能斃傷動物……”,說自己的理解。引導體會“很多”等詞語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富蘭克林?——體會到富蘭克林“善于觀察”。
大家能讀好這句句子嗎?
2、感受富蘭克林敢于挑戰(zhàn)
學生找到句子“他認為——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
人們同意他的推論嗎?哪里看出來?“人們已經(jīng)習慣地認為天上地下是兩個世界,雷暴是神靈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間的事物混為一談呢?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富蘭克林把這個推論告訴張三,張三說……告訴李四,李四說……找個有學問點的,告訴老師,老師說……(示范:你是我老師)找個更有學問的,更有學問的說……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看似有學問的,都在……富蘭克林面臨著……齊讀句子。面對嘲笑,富蘭克林的決定是——從中你看出什么?
3、交流風箏實驗
過渡:事實勝于雄辯,富蘭克林決定用實驗證實自己的推論。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他的這個實驗。大家了解這個實驗,那也就能了解富蘭克林這個人。
A這是個能揭開天火之謎的實驗,是怎么做的呢?
(1)學生說要準備的東西。(課件出示詞語)
(2)學生畫簡筆畫。其他同學讀關于試驗做法的片斷。畫畫學生解釋富蘭克林是怎么連的,引導學生注意“拴、結、系”的用法,簡單介紹原理?
(3)老師說過,了解富蘭克林的這個實驗,你就能了解富蘭克林這個人。實驗做到這里,你又了解到一個怎樣的富蘭克林呢?(學生說自己的感悟——科學嚴謹)
B感受一下當時的環(huán)境
交流:抓住烏云密布、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天氣惡劣)
抓住風箏上拴著一根鐵絲,線是麻繩做的……(危險)
有感情朗讀并說說自己的感受
C現(xiàn)在就讓咱們穿越時空隧道,來到1752年7月的那個雷電交加的一天,跟富蘭克林一起把風箏放上去。當我們做完這個實驗,你會發(fā)現(xiàn),你對富蘭克林的認識又深了一層。請大家閉上眼睛,聽,我們到了……(課件播放雷聲,教師敘述)
……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這時富蘭克林把手指靠近銅鑰匙……
實驗完成了,請大家回到課堂。
剛才我們跟富蘭克林一起經(jīng)歷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實驗,這一個試驗已經(jīng)用文字記錄下來了,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回憶難忘的場景。
教師補充課外資料:
為科學獻身
1952年7月,在一個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夫和利赫曼決心用科學實驗揭開雷電的奧秘。他們在屋頂上豎起一根長長的鐵桿,下面綁了一根鐵尺,想把空中的電引下來。羅蒙諾索夫迎著風雨屹立在屋頂,觀察著風云變幻的天空。利赫曼拿著鐵尺站在地上,等待著觀察從天上引來的電流。忽然,空中猛一閃亮,震耳欲聾的雷聲還沒有到來,羅蒙諾夫就聽到從下面?zhèn)鱽淼睦章膽K叫聲。羅蒙諾索夫趕緊爬下屋頂,一看利赫曼已被引下來的電流擊斃(bì),倒在地上。利赫曼為科學獻出了生命。這是做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試驗產(chǎn)生了戒心和恐懼。
(1)討論靠近銅鑰匙,說說怎么看出勇于獻身的(板書“勇于獻身”后問同學你會不會把手指接近鑰匙?)。
(2)討論“欣喜若狂”。出示詞語,說說意思,(照理他應該難受才對呀)講講富蘭克林為什么會“欣喜若狂”聯(lián)系“捉住天雷”以及前文人們對他的取笑。讀好這句句子。
(3)還從那里可以看出富蘭克林勇于獻身?“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解釋科學原理,說說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什么,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歷談談。讀好這句句子,讀出喜悅。(或教師引導:剛才老師跟大家一起做實驗的時候,注意到了這個細節(jié),出示句子——“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想想看,當老師看到麻繩“怒發(fā)沖冠”的時候,是什么心情——電流離我如此之近,害怕是人之常情。富蘭克林是什么心情呢?)
4、大家剛剛跟富蘭克林一起完成了這個風箏實驗,現(xiàn)在有一個任務要交給大家——把我們剛才看到的講給曾經(jīng)嘲笑過富蘭克林的人聽。能完成嗎?
建議復述前先把這個片斷再好好讀一遍。
教師針對要點模仿無知者提問。
5、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富蘭克林的這個風箏實驗,F(xiàn)在人們會怎么說?張三,你會怎么說?李四,上次嘲笑有你吧,現(xiàn)在你怎么看?這位老師?
6、小結:富蘭克林成功了,他用實驗證明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xiàn)象,這是個震驚世界的發(fā)現(xiàn)!吧系鄣呐稹敝徊贿^是無稽之談。(理解這個詞語)
三、升華主題
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贊揚他說:“富蘭克林是從天上取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看看他為什么被稱為第二個普羅米修斯呢?1、1、為民造福
“后來,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這樣,雷電轟鳴時,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無恙了!
2、不畏譏笑,阻撓
“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決定通過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3、不惜犧牲
(1) 放風箏的線是用麻繩做的,繩子下端結上一段絲帶,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系著一把銅鑰匙,富蘭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絲帶。
(2)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fā)現(xiàn)麻繩上的纖維“怒發(fā)沖冠”般地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個炸雷,大雨傾盆而下。麻繩淋濕后就成了能使電流通過的導體。
(3) 這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xiàn)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fā)麻。
四、總結全文
普羅米修斯為了解除人類沒有火種的困苦,不惜觸犯天規(guī),勇敢地盜取天火,從而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智慧,富蘭克林為解開天火之謎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發(fā)明避雷針,造福于人類和普羅米修斯是不是很相像,無怪乎康德要這樣贊揚他“富蘭克林是從天上取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讓我們也一起記住這個名字吧!本杰明·富蘭克林! 。
五、課外拓展
1、將這個故事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聽,并談談你的體會。
2、富蘭克林是位偉大的科學家,讀讀他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