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古詩詞賞析

        時間:2025-05-28 18:36:05 晶敏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精選)古詩詞賞析

          在平日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準(zhǔn)確地來說應(yīng)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賞析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古詩詞賞析

          古詩詞賞析 1

          《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jié)》

          唐·元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

          莫怪嚴(yán)凝切,春冬正月交。

          賞析:中國古代十二律中的頭兩個音律,大呂對應(yīng)十二月,24節(jié)氣的小寒正對應(yīng)著最低沉嚴(yán)肅的'大呂音律,這是一段蕭瑟低迷的季節(jié)。但大雁開始北遷,喜鵲開始筑巢,野雞開始鳴叫。雖然仍是嚴(yán)冬,離春天正月已經(jīng)不遠(yuǎn)了。

          古詩詞賞析 2

          《駐輿遣人尋訪後山陳德方家》

          宋·黃庭堅(jiān)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飄五老發(fā)毛斑。

          城中咫尺云橫棧,獨(dú)立前山望後山。

          賞析:這是一首尋訪友人的詩。江雨蒙蒙,頗有寒意,雪花飄蕩,使人鬢邊斑白。馬上就要進(jìn)城了,可我卻立在這里,望著后山。我的朋友就住在那里。

          古詩詞賞析 3

          《望月婆羅門·元夕》

          元·王寂

          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換年芳。

          蛾兒雪柳風(fēng)光。

          開盡星橋鐵鎖,平地瀉銀潢。

          記當(dāng)時行樂,年少如狂,宦游異鄉(xiāng)。

          對節(jié)物、只堪傷。

          冷落譙樓水淡月,燕寢馀香。

          快呼伯雅,要洗我、窮愁九曲腸。

          休更問、勛業(yè)行藏。

          賞析:冬天有冬天的魅力,可冬天也最容易讓人惆悵落寞。年少時,四野奔騰,何等快意,如今同樣的季節(jié),卻是躊躇滿志,半步不前。

          古詩詞賞析 4

          《早發(fā)竹下》

          宋·范成大

          結(jié)束晨妝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頑。

          行沖薄薄輕輕霧,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煙當(dāng)樹直,綠紋溪水趁橋?yàn)场?/p>

          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

          賞析:思量卻似,無情有思。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yàn):當(dāng)緊張的工作之余,能有機(jī)會到郊野散散步,會感到特別輕松愉快。詩人正是懷著這種輕松愉快的心情,品賞竹下之景的.。

          古詩詞賞析 5

          《鷓鴣天》

          金·劉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聲羌管怨樓間。

          江南幾度梅花發(fā),人在天涯鬢已斑。

          星點(diǎn)點(diǎn),月團(tuán)團(tuán)。倒流河漢入杯盤。

          翰林風(fēng)月三千首,寄與吳姬忍淚看。

          賞析:這是一首寄給情人的詞,這個冬日,冰天雪地,連手指都感到寒冷。你吹奏的.羌笛聲,飽含著離怨。江南的梅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不知開落了幾次了?我在天涯漂泊,兩鬢已如此斑白了。思念,在冬天,顯得更加沉重

          古詩詞賞析 6

          《送季平道中四絕》

          宋·鄭剛中

          霜風(fēng)落葉小寒天,去客依依馬不鞭。

          我最平生苦離別,可能相送不悽然。

          賞析:小寒料峭,為眼前這傷感的別離更添幾分寒意。平生最痛苦的就是離別,送別之時,最是凄然時候。

          古詩詞賞析 7

          《浣溪沙》

          宋·舒亶

          燕外青樓已禁煙。小寒猶自薄勝綿。

          畫橋紅日下秋千。

          惟有樽前芳意在,應(yīng)須沈醉倒花前。

          綠窗還是五更天。

          賞析:一切景語皆情語,寒冬蕭條,眼前的景致更讓人消沉。怎么排解心中的憂愁呢?還是需要酒這位好朋友。

          古詩詞賞析 8

          《清平樂·深冬寒月》

          南唐·馮延巳

          深冬寒月,庭戶凝霜雪。

          風(fēng)雁過時魂斷絕,塞管數(shù)聲嗚咽。

          披衣獨(dú)立披香,流蘇亂結(jié)愁腸。

          往事總堪惆悵,前歡休更思量。

          賞析:深冬寒月的`天氣里,窗戶上都凝結(jié)了霜雪。風(fēng)雁過后,魂斷絕。此時,詩人在沉思,披著衣服想著往事,以前的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fù)返了,再想也沒用了。

          古詩詞賞析 9

          《蠟梅香》

          宋·喻陟

          曉日初長,正錦里輕陰,小寒天氣。

          未報(bào)春消息,早瘦梅先發(fā),淺苞纖蕊。

          搵玉勻香,天賦與,風(fēng)流標(biāo)致。

          問隴頭人,音容萬里。

          待憑誰寄。

          一樣曉妝新,倚朱樓凝盼,素英如墜。

          映月臨風(fēng)處,度幾聲羌管,愁生鄉(xiāng)思。

          電轉(zhuǎn)光陰,須信道、飄零容易。

          且頻歡賞,柔芳正好,滿簪同醉。

          賞析:一曲新詞,美酒一杯。不知不覺,寒冬已至。想來是梅花最喜漫天雪。那純凈的雪與清麗的梅相得益彰,堪稱絕配,就像一幅流動的'畫,在孤寂的冬自由流淌。

          古詩詞賞析 10

          《古干梅歌》

          清 · 弘歷

          槁木中有生意存,恰似一陽來地底。

          初番花信小寒前,早綻梢頭兩三蕊。

          獻(xiàn)春開歲報(bào)韶光,玉笑珠輝乃累累。

          江南諸物都不愛,僧寺瓦盆驚見此。

          賞析:很多人喜歡春天花信,所謂二十四番花信風(fēng),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花信風(fēng)的最初時段在什么時候。不是春季,而是小寒節(jié)氣。這首清朝皇帝乾隆的梅花詩,明確認(rèn)同了這一劃定,他在詩中是這樣寫的:“老梅樹的枝干有著勃勃生意,恰像陽氣是從地下回歸它的根部。第一番開花居然在小寒之前,早在小寒節(jié)氣之前就開了兩三朵。等到過年的`時候,梅花報(bào)春,一樹累累梅花如笑如珠如玉。江南我很多東西都不喜歡,我就喜歡這僧院里瓦盆種的梅花,小寒節(jié)氣之前,就有了花信啊”。乾隆這首詩的初番花信,就是認(rèn)同的自宋朝流行的二十四番花信風(fēng)關(guān)于小寒梅花的地位。

          古詩詞賞析 11

          [宋]周文璞

          還了酒家錢。便好安眠。

          大槐宮里著貂蟬。行到江南知是夢,雪壓漁船。

          盤礴古梅邊。也信前緣。

          鵝黃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吸取。明日新年。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即興抒懷的小詞,意味雋永。詞中所寫到的事,是“還了酒家錢”之后的一些活動,如酒后的安眠,美夢的歡欣與破滅,伴隨著江南路上的行程以及在古梅邊的“盤礴”。不難看出作者是嗜酒的。然而,他的嗜酒貪醉,與他所處的時代及個人的遭遇有關(guān)。他生活在多災(zāi)多難的南宋末期。他個人的遭遇也頗不幸。在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之際,“室廬既焚蕩,飄零住江潭”均見《呈鞏睡翁禮》他的祖、父輩都隨著宋室的南渡而輾轉(zhuǎn)江南。他曾任過溧陽縣丞,又曾隱于方泉,窮愁潦倒,坎坷不遇。他不愿意與當(dāng)時的污濁社會同流合污,因而“獨(dú)抱于潔清”《方泉賦》。他的這種行動,又往往受到時人的嘲弄,他對自己的不幸是悲憤的,但又不直接多發(fā)憤慨激烈之間,反而婉轉(zhuǎn)其辭:“噫吾命濡滯于此丘(按指方泉)兮,又何敢怨懟而舛差。”《方泉賦》他往往是在醉中討生活,求解脫,如他在《閑居日有幽事戲作》詩中所說:“自知癡得計(jì),常用醉為醒。”知道了這些背景,對我們了解這首詞的深意就容易了。

          詞人的嗜酒、醉眠,他的美夢及其破滅等等,都是處于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shí)下郁郁不得志的反應(yīng)。詞中“大槐宮里著貂蟬”,是用來批判當(dāng)時富貴無常、得失不定的社會現(xiàn)實(shí)。作者曾任過小官,也算在“大槐宮”里呆過的人物,然而詞人對“宮”內(nèi)的沉浮、冷暖深有體察。作者將醉眠后的情景信手拈來,實(shí)際上卻有更深層的`弦外之音,即作者對現(xiàn)實(shí)的一種曲折而委婉的批判。

          “雪壓漁船”,自然是作者在夢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實(shí)景物,卻也未嘗不是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shí)的形象表現(xiàn),寫其嚴(yán)酷,寓有作者的指斥之意。至于“盤礴古梅邊”等,則是作者性格另一側(cè)面的表現(xiàn)!氨P礴”,即箕踞而坐。一般說來,傍梅而踞,對于文人而言,自然是一種絕好的境界。但這里卻別有用意!盎帷边@種坐法,是以屁股坐地,兩腿斜前伸出,狀如簸箕,是一種傲慢不敬的姿態(tài)。這是作者以自己的放浪形骸去嘲弄禮法以至憤世的一種行動表現(xiàn),是對當(dāng)時社會的一種反抗形式。

          從詞的語言風(fēng)格來說,這首詞寫得謔而不虐,幽默詼諧。吃酒還錢,事極平常,但以之入詞,就表現(xiàn)了一個不賒不賴的醉漢形象,饒有興味,卻令人耳目一新。詞的下片,作者將他在“古梅邊”那種放浪形骸的“盤礴”,說成“也是前緣”,是前世定下的緣分,顯然是小題大做,故弄玄虛,把本來不相連系的事情硬是湊在一起,意在構(gòu)成幽默。這種表達(dá),盡管作者寓有嘲弄禮法的用意,但在文字表達(dá)效果上,首先征服讀者的,卻是它的幽默詼諧!谤Z黃雪白”,在這里,“雪白”指雪;“鵝黃”是指早春楊柳枝條上所泛出的那種淡黃色,作者有“歲歲鵝黃上柳條”《跋鐘山賦》的詩句,這種初春的消息,與白雪相映,醒然在目,預(yù)示著作為新春佳節(jié)的新年很快就要到了。

          最后一句的詼諧與奇特,更是超出常人想象之外:“一事最奇”,猛提一筆,突如其來,形成懸念;“君記取”,使讀者自然形成了一種緊張的氣氛,就在人們屏息而待的時候,詞人卻出人意料地說出了一件盡人皆知、無“奇”可言,更無加“最”之理的答案:“明日新年”,把嚴(yán)肅的懸念立刻化為輕煙,隨之而來的是讀者的釋懷,甚至捧腹。這是一種虛張聲勢、大起大落的筆法,從而構(gòu)成語言、語意上的起伏跌宕。但在這里,作者也并非為詼諧而詼諧,詼諧之中也流露了他的傷感!谤Z黃雪白又醒然”以至“明日新年”,誦讀之下,在一陣捧腹之后,細(xì)味深參,便覺一種逝者如斯、流年暗換的傷感情緒隱然可見。詞中的“又”字,將作者的這種傷感,傳達(dá)了出來。原來作者的詼諧只是其表象,腹中卻有郁結(jié)。

          這首詞的好處便是這樣:在詼諧幽默之中,作者將要奚落的,奚落了;將自己的狂放不羈的性格和傷世之情,相當(dāng)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嚴(yán)肅的內(nèi)容,發(fā)之以詼諧幽默的形式,這就是它的特色所在。

          古詩詞賞析 12

          王維《送別》賞析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xì)細(xì)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diǎn)題。第二句設(shè)句,問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zhì)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guān)切愛護(hù)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xiàn)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cè)面表達(dá)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shí)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蹦阒还苋グ,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shí)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很復(fù)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lián)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yùn)含著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shí)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jié),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當(dāng)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fā)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jié)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qiáng)的“清音有余”(謝榛語)的感覺。

          王維《酬郭給事》賞析

          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qiáng)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這首酬和詩,是王維晚年酬贈與給事中郭某的!敖o事”,即給事中,是唐代門下省的要職,常在皇帝周圍,掌宣達(dá)詔令,駁正政令之違失,地位是十分顯赫的。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保ā杜f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yīng)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yáng)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dá)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jī)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dá)意,使那頌揚(yáng)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dá)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shù)效果。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dá)。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是說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是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yáng)顯達(dá)。這樣,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詩的三、四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zhuǎn)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diǎn)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xiàn)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nèi)總是政務(wù)繁忙,人來人往,現(xiàn)在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不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嗎?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笆≈刑澍B”,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shí),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nèi)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diǎn)痕跡。

          五、六兩句,直接寫郭給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裝,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著皇帝的詔令向下宣達(dá)。他那恭謹(jǐn)?shù)臉幼,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俺俊薄ⅰ跋Α眱勺,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怎樣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這里是極揚(yáng)一筆,為最后點(diǎn)出全詩主旨作好準(zhǔn)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zhuǎn),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dá)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古詩詞賞析 13

          虞美人

          蘇軾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淚。

          誰教風(fēng)鑒塵埃?

          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為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郵與秦觀相會后,于淮上飲別之詞。詞中反映了蘇、秦兩人的深摯情誼。

          起二句,寫淮上飲別后的情景。秦觀厚意拳拳,自高郵相送,溯運(yùn)河而上,經(jīng)寶應(yīng)至山陽,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臨流帳飲,惜別依依。詞人歸臥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著一“曉”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寧貼!跋对隆,指船篷罅隙中所見之月。據(jù)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蘇軾于冬至日抵山陽,十二月一日抵泗州。與秦觀別時當(dāng)十一月底,所見之月是天亮前從東方升起不久的殘?jiān),故“窺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盁o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二語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開封向東南流,經(jīng)應(yīng)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蘇軾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應(yīng)天府。

          流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自己卻載滿一船離愁別恨,獨(dú)向西行。“無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類似的'意思,蘇詞中也有,而本詞之佳,全“載一船離恨”一語。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蘇軾是詞,則把愁恨物質(zhì)化了,可以載船中,逆流而去。這個妙喻被后人競相摹擬。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名竟出蘇詞之上。

          “西州”,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引傅注以為揚(yáng)州,其實(shí)詞中只是泛指西邊的州郡,即東坡此行的目的地。

          過片二句,追憶當(dāng)年兩人同游的情景。元豐二年,東坡自徐州徙知湖州,與秦觀偕行,過無錫,游惠山,唱和甚樂。復(fù)會于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詞云“竹溪花浦曾同醉”,當(dāng)指此時情事!熬莆丁保府(dāng)日的歡聚:“淚”,謂別后的悲辛。元豐二年端午后,秦觀別東坡,赴會稽。七月,東坡因?yàn)跖_詩案下詔獄,秦觀聞訊,急渡江至吳興尋問消息。以后幾年間,蘇軾居黃州貶所,與秦觀不復(fù)相見!熬莆抖嘤跍I”,當(dāng)有感而發(fā)。末兩句故作反語,足見真情!帮L(fēng)鑒”,指以風(fēng)貌品評人物。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風(fēng)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東坡對秦觀的賞拔,可謂不遺余力。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得讀秦觀詩詞,大為驚嘆,遂結(jié)神交。三年后兩人相見,過從甚歡。后屢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

          可見文人高士之友誼實(shí)非常人可比。

          古詩詞賞析 14

          《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wèi)青。后來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代抗擊匈奴的名將,比如漢朝北平太守李廣。《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人;\城,顏師古注曰:“籠”同“龍”。另一種說法,是指漢朝北平郡太守李廣,他英勇善戰(zhàn),威震龍城,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jǐn)_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

          6、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yuǎn)、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7、還:回。

          譯文: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離家萬里的士卒始終沒能回還。

          如果有衛(wèi)青(或李廣)那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過陰山。

          創(chuàng)作背景:《出塞》這首七言絕句,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冻鋈肥菢犯f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是唐朝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獲勝,全民族的自信心都很強(qiáng),在邊塞詩人的作品中,也多能體現(xiàn)出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qiáng)烈自信。但是由于頻繁的戰(zhàn)爭,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負(fù),渴望和平。王昌齡的絕句《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詩歌賞析

          這首詩慨嘆沒有名將守邊,以致外患頻繁,征人不還的迥境。

          前兩句是說,自秦漢以來就設(shè)關(guān)備胡,所以每當(dāng)看明月臨關(guān),就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起自秦漢以來就有無數(shù)征人戰(zhàn)死疆場,那秦月漢關(guān)就是歷史見證。

          后兩句點(diǎn)明題旨。希望有像衛(wèi)青那樣的將軍防守邊關(guān)!褒埑恰,盧龍縣,為唐北平郡治所,此處泛指邊關(guān)!帮w將軍”指衛(wèi)青,(又一說指漢朝北平郡太守李廣,他也勇敢善戰(zhàn),威震龍城,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匈奴人聞他遠(yuǎn)避而不敢入塞)。因此,下句說“不教胡馬度陰山”!瓣幧健崩錾奖敝,起于河套西北,繞亙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與興安嶺相接,為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王昌齡在這里流露出殷切的希望,希望唐朝也有一個像李廣那樣的將領(lǐng),抵御入侵的敵人,其愛國熱情言于溢表。

          這首詩的起調(diào)一開始就已經(jīng)很高很險(xiǎn),可是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轉(zhuǎn),這就需要很高的藝術(shù)技巧。如果寫了“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可以接著把征人未還的思想寫一番,但詩人不落俗套,而是另辟蹊徑,開辟出一層新意,“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從另一個角度,或者說是從相反的一個角度,把詩的`內(nèi)容深入了。這樣一來,詩人的主題也就深化了,使全詩達(dá)到了一個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shù)境界。

          縱觀全詩,全詩雄渾大氣,氣勢宏大,語氣一氣呵成。詩人以蒼勁有力的筆觸,對當(dāng)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并且,融寫景、敘事、抒情和議論于一體,讓詩人的情感融合于詩歌的字里行間,因而,使詩的意境深遠(yuǎn)壯闊,讓人讀來振奮人心,而又覺回味無窮。

          對這首詩,后人評價(jià)歷來很高,被稱為千古佳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推崇它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由此,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出塞》的價(jià)值可見一斑。

          古詩詞賞析 15

          [宋]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曉云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xiàn)為撫州東鄉(xiāng)縣上池里洋村),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謚號“文”。

          曉云,一作“晚云”。

          低徊,一作“低回”。

          繚繞,回環(huán)旋轉(zhuǎn)。

          秋天的早晨,江的北岸天色陰沉沉的,低低的烏云含著雨意,在天空徘徊著,陰晴不定。既不愿望對岸的青山,山勢曲折纏繞,江流迂回婉轉(zhuǎn),心頭不禁涌起一陣?yán)Щ螅肪烤乖诤畏?忽然間,無數(shù)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之處隱約駛來。

          王安石晚年辭官閑居于江寧府(南京)城東的“半山園”,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jiān)也“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此詩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獲得精神啟悟而作。

          詩的頭兩句寫天,后兩句寫地,可見詩人眼界開闊而幽深。寫天的同時既交待了地點(diǎn)(江北)、季節(jié)(秋)和時辰(曉),又寫出了陰晴莫定的天氣變化!敖鼻镪幰话腴_”,似乎有了由陰轉(zhuǎn)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逆轉(zhuǎn)為“曉云含雨卻低徊”。陰——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diào)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還有一個低首徘徊的詩人。然而從事的后兩句可以明確看出另一層深意,詩人不甘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追求光明。詩人放眼遠(yuǎn)望,視野被“青山繚繞”的阻斷,陷入了“山重水復(fù)疑無路”境地,仿佛前程一片渺茫。就在這時,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在“青山繚繞”之中,忽然遠(yuǎn)遠(yuǎn)地看見“千帆”山林的掩映下,正隱隱約約向近處駛來。

          視野一下子就變得豁然開朗,眼前開闊了,暢通了。詩人在字里行間巧妙地暗含著對時事與某種人生哲理的.深刻體驗(yàn)。這種思理與抗?fàn)幨欠e極的,向上的,與婉約派詞人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消極頹廢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

          古詩詞賞析 16

          白樸

          長醉后方何礙,

          不醒時有甚思?

          糟醃兩個功名字,

          醅淹千古興亡事,

          曲埋萬丈虹霓志。

          不達(dá)時皆笑屈原非,

          但知音盡說陶潛是。

         。蹖懽鞅尘埃

          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xué)史》中說這首小令是強(qiáng)為曠達(dá)之作。它以《飲》為題,而在多方歌頌酒鄉(xiāng)的背后實(shí)寓藏著對現(xiàn)實(shí)的全面否定。作者何嘗忘卻個人功名、國家興亡,只因他既背負(fù)著學(xué)生的國恨家仇,不愿出仁新朝;同時他已身為亡國之民,又不能投身于抗元斗爭之中,自覺已無資格關(guān)心興亡大事。這都是時代使然,真?zhèn)曠達(dá),本可淡然置之。而曲里還需提到這些,還要借助酒去排除這些,下說明其未能忘情,實(shí)難遣此,只是強(qiáng)為曠達(dá)。

         。圩⒔猓

          方何礙:卻有什么妨礙,即無礙。方,卻。

          有甚思:還有什么思念?

          糟醃:用酒糟醃漬。

          醅淹:用濁酒淹沒。

          曲埋:用酒麯埋掉。曲,通麯。

          虹霓志:氣貫長虹[譯文]長醉以后沒有妨礙,不醒的時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用酒糟醃漬了功名二字,用濁酒淹沒了千年來的興亡史事,用酒麯埋掉萬丈凌云壯志。不識時務(wù)的'人都笑話屈原不應(yīng)輕生自盡,但知己的人都說陶淵明歸隱田園是正確的。

          古詩詞賞析 17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

          節(jié)物競隨鄉(xiāng)俗,老翁閑伴兒嬉。

          譯文

          大人們腰間掛著李核敬祖先,粽絲系在手臂上求安康。

          應(yīng)節(jié)的物品競相隨著風(fēng)俗呈現(xiàn),老人家慈祥地看著孩子們在祭祀現(xiàn)場打鬧。

          注釋

          祝饐:即“祝哽祝饐”的簡寫,古代敬老、養(yǎng)老的表示:請年老致仕者飲酒吃飯,設(shè)置專人禱祝他們不哽不噎。

          扶羸:祈禱體弱多病身安康。

          節(jié)物:應(yīng)節(jié)的.物品。

          賞析

          這是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一首夏至詩。夏至詩,范成大還寫了一首:石鼎聲中朝暮,紙窗影下寒溫。踰年不與廟祭,敢云孝子慈孫。都與祭祀有關(guān)。

          據(jù)漢《周禮·春官》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弊鳛椤八臅r八節(jié)”之一,夏至日,自古以來都有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風(fēng)俗。在這首詩中,范成大勾勒出一幅鄉(xiāng)村夏至祭祀的畫卷。

          一、二句,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是說,大人們腰間掛著李核敬祖先,粽絲系在手臂上求安康。

          這兩句交代了夏至大人們祭祀的具體內(nèi)容,即,“李核垂腰,粽絲系臂”。祝饐,是對老人身體健康的一種禱祝。扶羸,則是求得身體的安康。都有祈禱祭祀的意思。

          三、四句,節(jié)物競隨鄉(xiāng)俗,老翁閑伴兒嬉。是說,應(yīng)節(jié)的物品競相隨著風(fēng)俗呈現(xiàn),老人家慈祥地看著孩子們在祭祀現(xiàn)場打鬧。

          這兩句交代了夏至老人孩子們歡快的場景!肮(jié)物”二字也透露出一絲收獲的意味。鄉(xiāng)風(fēng)習(xí)俗,都沉浸在這一片夏至?xí)r光里。與大人們恭恭敬敬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不同,老人孩子則更加自由歡快,享受著夏至帶來的節(jié)日快樂。

          任何節(jié)日都應(yīng)該有儀式感,夏至在古人的眼中,儼然節(jié)日氛圍濃厚。雖時過境遷,但如今的夏至仍然保留著祭神祀祖、涼食避暑、食“麥粽”、吃餛飩、賞荷花、消夏避伏等習(xí)俗。

          又是一年夏至至,祝愿大家諸事順?biāo)欤眢w安康!

          作者:嚴(yán)勇,文學(xué)碩士。中宣部學(xué)習(xí)平臺“每日鑒賞”專欄作家。中華詩詞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xué)員。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話:運(yùn)鹽河邊的城市》,散文集《讀書旅行》、隨筆集《風(fēng)韻泰州》。發(fā)表文章五百余篇,F(xiàn)為報(bào)社編輯。

          古詩詞賞析 18

          廣州蒲澗寺

          蘇軾(宋)

          不用山僧導(dǎo)我前,自尋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臨無地,百尺飛濤瀉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后來薝卜祖師禪。

          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學(xué)仙。

          從廣州市中心驅(qū)車十幾公里,就到了南粵名山之一的白云山,這里家喻戶曉,是廣州的名片。人們常用“白云珠!眮硖刂笍V州,“白云”指的就是白云山。

          入春后的廣州溫暖濕潤,漫步白云山,只覺空氣清新,滿目林木花草。在桃花澗,炮仗花、桃花、櫻桃花、玉蘭花等鮮花盛開,將春天裝點(diǎn)得分外繁華,最引人的是炮仗花覆蓋的長廊花簾,令人流連忘返。

          從古至今,白云山的美景吸引了眾多文人志士來此一游,宋代文豪蘇東坡也曾多次來此,并留下詩篇。當(dāng)年,蘇東坡被貶謫惠州途經(jīng)廣州,聽聞白云山盛名,到山上古寺蒲澗寺游覽,還欣賞了宋元清時期“羊城八景”之一的“蒲澗濂泉”。由此寫下《廣州蒲澗寺》一詩。

          蒲澗位于白云山南麓,據(jù)介紹,因澗邊生長有菖蒲,一寸九節(jié),故稱“蒲澗”。蒲澗東邊有飛泉掛壁如簾,名“簾泉”,或稱“濂泉”。

          如今,古寺雖已不見蹤跡,但詩里的景色仍可觀覽!扒д鹿拍九R無地,百尺飛濤瀉漏天”,山間林木高大茂密,蒲澗猶在,泉水蜿蜒,只是水量已不復(fù)當(dāng)年。走到微汗時,掬一捧溪水于臉上,溪水流到嘴邊,甘洌清爽。

          沿蒲澗溯溪而上,一座蘇東坡石像映入眼簾,東坡手扶竹筒,一旁石刻“東坡引水”四字。相傳當(dāng)年,廣州城瘟疫肆虐,蘇軾分析發(fā)生瘟疫的主要原因是飲水不潔,便提議在白云山滴水巖下鑿一石槽,承蓄百尺飛濤之水,再用五管并排的大竹筒,順著地勢將山上泉水引到廣州城內(nèi)。這個方法實(shí)施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廣州不再發(fā)生瘟疫,這也被稱為“土自來水”,于是有了東坡引水的'典故。了解故事再看雕像,東坡先生眉頭微蹙,凝神深思,好像仍在為民生思慮。

          轉(zhuǎn)眼間,一下午的時光悄然而過,乘纜車而下,俯瞰白云山景,那些與名山有關(guān)的典故盤旋腦中。此一游,自然風(fēng)光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并享,心中愈發(fā)開闊,好不愜意。

          古詩詞賞析 19

          《小松》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白話譯文: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長的比蓬蒿高出了許多。

          世上的人不認(rèn)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云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jīng)高入云霄了,才承認(rèn)它的偉岸。

          注釋解說:

          (1)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2)蓬蒿(pénghāo):兩種野草。(3)直待:直等到。(4)凌云:高聳入云。(5)始道:才說。

          品鑒鑒賞:

          壹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shù)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云,頂風(fēng)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云”的`苗頭!缎∷伞非皟删,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diǎn)。

          貳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dāng)。那些弱不禁風(fēng)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準(zhǔn)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diǎn),而且把小松堅(jiān)強(qiáng)不屈的性格、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qiáng)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jìn),它必然由小轉(zhuǎn)大。

          叁

          “而今漸覺出蓬蒿!迸钶,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dāng)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dāng),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zhuǎn)大、發(fā)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jié)構(gòu)上也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未來“凌云”的先兆。事物發(fā)展總是循序漸進(jìn),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guān)心、愛護(hù)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于那些不關(guān)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zhuǎn),發(fā)出深深的慨嘆。

          肆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里連說兩個“凌云”,前一個指小松,后一個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實(shí),稱贊它高,并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愛護(hù)、培養(yǎng),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千里馬,遭到的是同樣悲慘的命運(yùn)。

          創(chuàng)作背景: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輕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guān)》),以至屢試不中,報(bào)國無門,一生潦倒。就如埋沒深草里的“小松”,詩人由此創(chuàng)作此詩來抒發(fā)自己的憤懣之情。

          作者簡介:

          杜荀鶴(846~904)晚唐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數(shù)次上長安應(yīng)考,不第還山。黃巢起義爆發(fā),他從長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開封),獻(xiàn)詩于朱溫。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進(jìn)士。得第后因政局動亂,復(fù)還舊山。受田頵重視,用為從事。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xué)士、主客員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杜荀鶴提倡詩歌要繼承風(fēng)雅傳統(tǒng),反對浮華,其詩語言通俗、風(fēng)格清新,后人稱“杜荀鶴體”。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zhàn)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當(dāng)時較突出,宮詞也很有名。

          本期名句:“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古詩詞賞析 20

          冬青花

          林景熙

          原文:

          冬青花,花時一日腸九折。

          隔江風(fēng)雨晴影空,五月深山護(hù)微雪。

          石根云氣龍所藏,尋常螻蟻不敢穴。

          移來此種非人間,曾識萬年觴底月。

          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聲山竹裂。

          翻譯及賞析:

         、哦啵撼>G喬木名。夏季開花,花細(xì)白色。

         、颇c九折:形容悲愁之甚。語出《報(bào)任安書》。

         、恰案艚本洌褐阜N在隔江臨安故宮中的冬青樹。

         、取拔逶隆本洌褐阜N在紹興宋陵的冬青樹。

          ⑸“石根”兩句:意謂天子所葬之處,原來不是尋常臣民可以雜處。螻蟻:這里指尋常臣民。

          ⑹“移來”句:當(dāng)時在蘭亭所種冬青樹,是從紹興的.宋宮中移來,因高宗曾經(jīng)逃奔至紹興,故有宮殿舊址。

         、巳f年觴:多指皇帝所飲的美酒。觴:酒器。這句指這些冬青樹來歷不同常樹,曾經(jīng)看到過皇帝喝酒時的杯中月色。冬青樹一名萬年枝,與萬年觴相應(yīng)。

          ⑻蜀魂:指杜鵑,相傳杜鵑是古代蜀王杜宇死后之魂所化。百鳥臣:百鳥仍向杜鵑稱臣,喻遺老仍忠于宋帝。

         、蜕街窳眩盒稳荻霹N啼聲凄厲,幾乎使山竹欲裂。語出《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古詩詞賞析 21

          《高陽臺和周草窗寄越中諸友韻》

          王沂孫

          殘雪庭陰,輕寒簾影,霏霏玉管春葭。

          小帖金泥,不知春是誰家?

          相思一夜窗前夢,奈個人水隔天遮。

          但凄然,滿樹幽香,滿地橫斜。

          江南自是離愁苦,況游驄古道,歸雁平沙。

          怎得銀箋,殷勤說與年華。

          如今處處生芳草,縱憑高不見天涯。

          更消他,幾度東風(fēng),幾度飛花。

          賞析:

          此詞為作者對周密《高陽臺》(寄越中諸友)詞的一首和作,寫于南宋覆亡之后。上片寫立春懷友。殘雪五句寫庭院背陰的殘雪尚未消融,輕微的寒氣將帷簾晃動,玉管里的蘆灰已紛紛飛揚(yáng),勾畫出冬盡立春的時節(jié)、景物之特征。相思五句應(yīng)和周密原詞之思越中諸友,寫己之思杭州故友。但凄然三字則傳達(dá)出夢中未見故友,夢醒猶記梅林的孤寂和凄涼的.心境。下片抒寫離愁。江南三句承水隔天遮,懸想和申訴故友之離愁。不僅漂泊江南,更羈游于北方古道平沙,一個苦字傳達(dá)出故友與詞人亡國流離的共同感受。怎得四句抒寫對故友之思念與關(guān)切。最后更消他三句則推進(jìn)一層寫離愁之凄絕無奈,以景傳情,勾描了一幅東風(fēng)無情,摧花殘落,春光消逝的畫面,以更消他三字賦予這個畫面一種美之消亡的無可挽救、無可承受的悲戚和傷痛,令人回味不盡。此詞在懷友傷時的離愁中融入亡國流離的沉痛,情感深婉而沉郁。

          古詩詞賞析 22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yuǎn),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簡析】

          這首送別詩,著重寫離情別意。其詩首尾相應(yīng),新穎而不落俗套。

          這首送別詩,著意寫與友人離別時的心情。詩人借助眼前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dá)離愁別緒。手法新穎,不落俗套。

          詩題雖是“餞別”,但詩中看不到餞別的場面,甚至一句離別的話語也沒有提及。詩一開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里不詳)已經(jīng)登舟遠(yuǎn)去,小船行駛在浩渺的長江之中。詩人遠(yuǎn)望著煙水空茫的江面,頻頻揮手,表達(dá)自己依依之情。此時,江岸上只留下詩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讀者已無從知道,但從詩人送別的舉動,卻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別的情景。筆墨集中凝煉,構(gòu)思巧妙。詩人以“望”、“揮手”、“淚沾巾”這一系列動作,濃墨渲染了自己送別友人時的心情。他沒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別處長江兩岸的壯闊景物入詩,用一個“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為一體,讓江中煙水、岸邊青山、天上飛鳥都來烘托自己的惆悵心情。

          第三句是實(shí)寫又是虛擬,詩中“飛鳥”隱喻友人的南游,寫出了友人的遠(yuǎn)行難以預(yù)料,傾注了自己的關(guān)切和憂慮!皼]”字,暗扣“望”。“何處”則點(diǎn)明凝神遠(yuǎn)眺的詩人,目光久久地追隨著遠(yuǎn)去的友人,愁思綿綿,不絕如縷。真誠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當(dāng)面應(yīng)酬,而在別后思念。詩人對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這別后的獨(dú)自久久凝望上。這使人聯(lián)想到《三國演義》描寫劉備與徐庶分別時的情景。

          五六兩句,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遠(yuǎn)行的起止:友人的一葉風(fēng)帆沿江南去,漸漸遠(yuǎn)行,抵達(dá)五湖(當(dāng)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詩句所包含的意境卻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長江盡頭,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詩人的心卻追隨友人遠(yuǎn)去一直伴送他到達(dá)目的地。你看,在詩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不正在夕陽燦照的太湖畔觀賞明媚的春色嗎!

          詩的最后,又從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別的現(xiàn)場來。詩人站在汀洲之上,對著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著無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應(yīng),離思深情,悠然不盡。

          古詩詞賞析 23

          王沂孫:眉嫵·新月

          《眉嫵新月》

          王沂孫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

          便有團(tuán)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

          畫眉未穩(wěn),料素娥猶帶離恨。

          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奩掛秋冷。

          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bǔ)金鏡。

          太液池猶在,凄涼處何人重賦清景?

          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

          看云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

          賞析:

          此詞為歌詠新月以寄托故國山河破碎之悲憤的作品,寫于南宋覆亡之際。上片寫賞玩新月之感。起筆描繪新月初升,懸柳、穿花,仰觀俯視所見。日落月升,故曰破初暝。團(tuán)圓意,拜月人所祝所愿。畫眉未穩(wěn)與新痕遙應(yīng),引出離恨,借天上月寓人間愁。銀鉤、秋冷,悵觸悲涼情悰,播撒人間世界。上片句句寫新月,處處盼月圓。下片放開筆勢,立足于宇宙歷史視角,縱論盈虧圓缺的演變。盈虧休問,含凄楚難言之痛:難補(bǔ)金鏡,吐無力回天之恨;何人重賦,抒無限今昔之感。夜永、試待,寫出遺民心中長夜漫漫、祈盼殷殷的.憂思。收拍又作頓宕,含月輪盈虛有時,而山河舊影復(fù)現(xiàn)無期之慨。全詞以新月意象象征,映襯淪亡故國的殘缺,或?qū)懢霸⑶,或雙關(guān)運(yùn)典,意象柔麗而蒼涼,情景深惋而沉郁。

          古詩詞賞析 24

          采桑子(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fēng)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譯文】西湖風(fēng)光好,駕著小舟劃著短槳多么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芳草青青,春風(fēng)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無風(fēng)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連小船移動都感覺不到。只見微微的細(xì)浪在船邊蕩漾,那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主題】寫出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發(fā)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

          【寫法】上闕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yuǎn)的春景。下闕比喻,把風(fēng)平浪靜的水面,比作琉璃,寫出水面的晶瑩澄澈。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或以動襯靜。一、二句風(fēng)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凈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其幽靜,動靜相襯,動靜結(jié)合。

          古詩詞賞析 25

          江月

          [唐] 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樓思?xì)⑷恕L爝呴L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團(tuán)清影,銀河沒半輪。誰家挑錦字,滅燭翠眉顰。

          【鶴注】此大歷元年夔州西閣作!抖乓堋罚涸伣性掠耙。何遜詩:“江月初三五!

          江月光于水,高樓思?xì)⑷刷。天邊長作客②,老去一沾巾③。玉露溥清影④,銀河沒半輪⑤。誰家挑錦字⑥?燭滅翠眉顰⑦。

         。ù苏拢瑢υ聜麘。上四,羈人之感,屬自敘。下四,離婦之情,推開說。江月漾光于水上,高樓一望,頓覺身寂影孤,真堪思?xì)。蓋天邊久客,至老不還,恐遠(yuǎn)死他鄉(xiāng)也。因想清影之下,玉露濃溥,半輪之傍,天河掩沒,月色明皎如此,此時繡字空閨者,燭殘?zhí)袅T,得無對之而顰眉乎?當(dāng)與上沾巾者,同一愁思也。)

         、俨苤苍姡骸懊髟抡崭邩牵鞴庹腔。”庾肩吾詩:“樓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

         、诤芜d詩:“天邊看遠(yuǎn)樹”。

         、鄄苤苍姡骸皻[欷涕沾巾!

         、芾顛姡骸吧珟сy河滿,光含玉露開。”《詩》:“零露溥兮”。注:“溥,露多貌!辈苤苍姡骸懊髟鲁吻逵啊薄

         、輳堈娫姡骸懊髟掳胼喛铡!

         、蕖稌x·列女傳》:竇滔妻蘇蕙,字若蘭,織錦為《回文璇璣圖》詩贈滔,宛轉(zhuǎn)循環(huán)讀之,詞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挑錦字,挑錦線以刺字,欲寄征夫也。

         、邚埦琵g詩:“滅燭憐光滿。”梁元帝詩,“翠眉暫斂千重結(jié)。”黃生曰:結(jié)在章法,是推開一步,在比興正是透深一層。蓋即男女之情,以喻君臣之義,則前半所云“思?xì)⑷恕、“一沾巾”者,皆有著落矣。公之攀屈宋而親風(fēng)雅,實(shí)在于此,此豈玉臺、香奩輩所能效顰哉?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yuǎn),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yuǎn)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賞析 26

          石孝友——《浣溪沙》

          宿醉離愁慢髻鬟。

          綠殘紅豆憶前歡。

          錦江春水寄書難。

          紅袖時籠金鴨暖,小樓吹徹玉笙寒。

          為誰和淚倚闌干。

          作者:

         。ㄉ洳辉敚┳执沃,南昌(江西)人。宋孝宗乾道二年進(jìn)士。以詞聞名于世。填詞常用俚俗之語,狀寫男女情愛。著有《金谷遺音》。

          注釋:

         、偎拮恚焊粢咕谱怼

         、邝禀撸汗糯鷭D女的發(fā)髻。

         、奂t豆: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④金鴨:鴨形銅香爐。

          賞析:

          詩有集前人成句而成者,此詞亦然。全詞六句,分別從韓偓和晏幾道的《浣溪沙》、晏幾道《西江月》、秦觀《木蘭花》、李璟《浣溪沙》和李煜《搗練于》中各取一句,集合而成。讀來宛然妙合,毫無拼湊之痕。

          古詩詞賞析 27

          望月懷遠(yuǎn)——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佳節(jié)對著明月懷念親人的詩。詩的開頭兩句話,就直接點(diǎn)出了詩的主題,作者用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的.景色――中秋之夜,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主人公仰望著月亮,想起遠(yuǎn)在天涯的親人,是不是也在明朗的月光下想著自己呢?這兩句話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我也特別喜歡這兩句話。接下來,詩人通過對主人公的“夕起”、“滅燭”、“披衣”等一系列動作敘述,和“怨”、“憐”、“覺”等心理描寫,給我們描繪了主人公因?yàn)樗寄钣H人而半夜起床,在月光下披著衣服,望月相思的動人情景。最后兩句“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表達(dá)了主人公想念親人的無奈,和期盼團(tuán)圓的強(qiáng)烈愿望,語言形象真切,溫柔纏綿,回味無窮。

          古詩詞賞析 28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清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約在陽歷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斷魂:指心里憂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3、遙指:指向遠(yuǎn)處。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賞析:

          清明節(jié),傳統(tǒng)有與親友結(jié)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xí)俗?墒窃娭械摹靶腥恕眳s獨(dú)自在他鄉(xiāng)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dú)、凄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熱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diǎn)出那遠(yuǎn)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jié)句使人感到悠遠(yuǎn)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本詩寫一個離鄉(xiāng)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綿綿的清明時節(jié)欲借酒澆愁的心情。詩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花村,山道灣灣、春雨飄灑,構(gòu)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煙雨畫”。

          本詩在1992年香港“唐詩十佳”評選中,被評為第二佳。

          古詩詞賞析 29

          《踏莎行·柳絮風(fēng)輕》

          宋·謝逸

          柳絮風(fēng)輕,梨花雨細(xì)。春陰院落簾垂地。

          碧溪影里小橋橫,青簾市上孤煙起。

          鏡約關(guān)情,琴心破睡。輕寒漠漠侵鴛被。

          酒醒霞散臉邊紅,夢回山蹙眉間翠。

          賞析:時在暮春,正值輕輕暖風(fēng)將柳絮吹向半空亂飛,細(xì)細(xì)春雨使一枝枝梨花帶上亮晶晶的水滴。然而如此大好春光,對于獨(dú)守空幃的.思婦,只能成為她離恨綿綿的反襯,更沒有心思去觀賞。

        【古詩詞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賞析05-23

        [必備]古詩詞賞析05-25

        秋天的古詩詞及賞析09-29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08-09

        送別古詩詞賞析11-24

        如何賞析古詩詞01-21

        《小池》古詩詞賞析10-14

        《江月》古詩詞賞析01-27

        《關(guān)雎》古詩詞賞析01-21

        微雨古詩詞賞析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