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越女詞》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

        時間:2024-11-21 21:05:01 煒玲 詩人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越女詞》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

          無論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越女詞》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越女詞》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

          作品簡介

          《越女詞》是唐代大詩人的作品。第一首詩寫吳越相貌的嫵媚可愛與穿著的異樣;第二首詩寫吳越女子天真活潑的姿態(tài)及調(diào)皮賣俏的開放型性格;第三首詩寫采蓮女子看見客人便唱著歌將船劃入荷花叢中,并假裝怕羞不出來的情景;第四首詩寫一對素不相識的青年男女一見鐘情,互相傾慕,又無緣接近,難以傾述衷腸的悵恨;第五首詩寫越女顧影自憐的嬌媚姿態(tài)。這五首詩運用白描手法,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和典型的生活細(xì)節(jié),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筆墨洗煉簡潔,語言自然流暢。

          作品原文

          越女詞五首

          [唐]

          其一

          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其二

          吳兒多白皙,好為蕩舟劇。

          賣眼擲春心,折花調(diào)行客。

          其三

          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其四

          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

          其五

          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

          作品注釋

          1、長干:地名,浙江北部一帶。吳:吳地,今長江下游江蘇南部。兒女:此指女兒。

          2、鴉頭襪:即叉頭襪。

          3、吳兒:此指吳地女子。

          4、。河螒。

          5、賣眼:王琦注:“賣眼,即楚《騷》‘目成’之意。梁武帝《子夜歌》:‘賣眼操長袖,含笑留上客!

          6、耶溪:即若耶溪,在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南。

          7、棹(zhào)歌:劃船時所唱之歌。

          8、東陽:縣名,唐時屬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

          9、會(kuài)稽:縣名,唐時屬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素舸(gě):木船。

          10、白地:當(dāng)時俚語,今天依然沿用于民間,即“平白地”,無緣無故的意思。

          11、鏡湖:一名鑒湖、慶湖,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北麓,周圍三百里若耶溪北流入于鏡湖。

          12、景(yǐng):同“影”。

          作品譯文

          其一

          長干里吳地的姑娘,眉目清秀,嬌艷可比明月。

          木屐上那雙不穿襪子的腳,細(xì)白如霜。

          其二

          吳地的女孩白皙如玉,好做蕩田的游戲。

          投去含情的目光,擲去春心,折來鮮花嘲弄行路客。

          其三

          若耶溪中采蓮的少女,見到行客,唱著歌把船劃回。

          嘻笑著藏入荷花叢,假裝怕羞不出來。

          其四

          東陽有個白皙如玉的女孩,會稽有個劃木船的情郎。

          看那明月高懸未落,平白無故地愁斷肝腸。

          其五

          鏡瑚的水清明如月,若耶溪的少女潔白如雪。

          新妝蕩漾湖水,水光倒影,奇美兩絕。

          創(chuàng)作背景

          這些詩作于何時尚難確定,有待詳考。根據(jù)詩中的內(nèi)容推論,當(dāng)是記述其初游吳越時的所見所聞。胡震亨《李詩通》在此詩題下注云:“越中書所見也!比绻潇o地考察一下詩中內(nèi)容的話,似乎還可以在這句話前再加上“初游”二字。李白是蜀地人,距吳越數(shù)千里之遙,兩地風(fēng)俗迥異。按一般常情來理解,人到外鄉(xiāng)乍見異地風(fēng)情時往往產(chǎn)生一種很強烈的新鮮感,對于天生好奇、反應(yīng)敏捷的詩人來說尤其是這樣。反之,如果是早已見過非常熟悉的事物,由于司空見慣反而難以引起人們的審美情趣。這五首詩所表現(xiàn)的恰恰都是初見新鮮事物時的好奇的感受,所以可能是詩人初入會稽時的作品。

          據(jù)詹锳《李白詩文系年》考證,在天寶元年(742年),李白“春夏間居?xùn)|魯,旋攜妻子入會稽,與道士吳筠隱于剡中”。觀詩中所說“長干吳兒女”“吳兒多白皙”之句,都涉及吳地,而且這兩首詩又都被列在前邊,故其游歷路線當(dāng)是由吳入越的,從泰山下來游吳越到會稽正當(dāng)循此路線,故可以認(rèn)為此組詩當(dāng)作于是年。

          作品鑒賞

          第一首詩寫吳越女子相貌的嫵媚可愛與穿著的異樣。首句的“長干”是地名。王琦注云:“建鄴南五里有山岡,其間平地,吏民雜居,號長干。”但應(yīng)當(dāng)指出,此詩只是借用此語,以“長干”代指一般的“吏民雜居”的里巷,以區(qū)別于名門貴宅,其作用僅在于說明“吳兒女”的身份是普通民間女子而非達官望族的貴婦與閨秀,不必拘泥!懊寄科G星月”形容女子眉清目朗,比星月還要美麗!捌G星月”是艷于星月,即比星星月亮還明朗可愛之意!懊寄俊迸c“星月”對舉,在理解上要分開,實際是說秀眉若彎月,眼似明星的意思,語言十分洗煉精確。后兩句寫女子穿著的特殊。她們竟光著腳丫穿著木屐,連雙襪子也沒有穿。一雙素足裸露于外,膚色哲白,若霜雪一般。屐是木制鞋,中國自晉代時女子便已穿用木屐了。《晉書·五行志》:“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則知古婦人亦著屐也。”可見李詩中所寫是實景。

          第二首詩寫吳越女子天真活潑的姿態(tài)及調(diào)皮賣俏的開放型性格。大意是說,吳地的女子皮膚白嫩,她們都愛好做蕩舟這種游樂。蕩舟之時,她們還不時地朝水面上往來船只中的客人眉目傳情暗送秋波,或者拿著折來的花枝向?qū)Ψ秸{(diào)侃戲謔。四句小詩把吳地女郎姣好的容貌和活潑開朗的性格描繪得栩栩如生!百u眼”就是遞眼神,俗語謂之飛眼,是年青女子向人傳達情意的一種表示,這里用來表現(xiàn)吳地女子活潑潑辣的性格,很生動傳神。

          第三首詩所寫則是另一種性格的勞動婦女。這位在若耶溪上采擷蓮藕的女子與前一首詩中的吳兒大不相同,當(dāng)她看見別的船上的客人時便唱著歌掉轉(zhuǎn)船頭,伴隨著歡樂的歌聲將小船劃入荷花叢中,并假裝怕羞似的不再出來。這位女子性格內(nèi)向,雖然也懷有春心,卻把這種情感深藏在內(nèi)心,有點羞羞答答的。但其內(nèi)心蕩漾的春潮還是無法全部掩飾住的,詩人早已窺破其內(nèi)心的隱秘,否則難以寫出“佯羞不出來”的詩句。“佯羞”二字極精彩,將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澀不好意思的心理與情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透過這兩個字,仿佛可以看到在密密層層的荷花叢中,那位采蓮的姑娘正從荷花荷葉的縫隙中偷偷地窺視著客人。鮮艷的花朵與美人的臉龐相互映襯,這和諧美妙的景象真令人魂夢心醉。于此可以看出,這首小詩雖很淺白,但蘊味卻很雋永。

          第四首詩寫一對素不相識的青年男女一見鐘情,互相傾慕,又無緣接近,難以傾述衷腸的悵恨。東陽(今浙江東陽)和會稽(今浙江紹興)兩地相距在一百公里以上。詩人在這里寫出這兩個地名無非是說這一對小青年素昧平生,原來并不相識,不必拘泥理解為東陽的姑娘遇到了會稽的小伙。全詩大意是說,一位膚色白凈的姑娘與一位蕩著白色小舟的小伙子不期而遇,二人一見鐘情,眉來眼去中似乎有許多心曲要傾吐,但因天色尚早,無由進行交談幽會,不禁現(xiàn)出肝腸欲斷,非常焦急的神色!霸挛磯櫋笔敲髟略谔,可望而不可即之意。李白在此詩中為何偏偏拈出“東陽”“會稽”這兩個地名,可能與他化用前人詩意有關(guān)。王琦認(rèn)為李白此詩由謝靈運《東陽溪中贈答二首》中化出。謝詩其一曰:“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間,迢迢不可得!逼涠唬骸翱蓱z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何,月就云中墮!睙o論從詞語的相同還是從意境的相似,都可以看出李白此詩確是由這兩首詩概括點化而出。

          第五首詩寫越女顧影自憐的嬌媚姿態(tài)。唐時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交界處,如今此湖已不復(fù)存在。詩的大意說,鏡湖的水面澄澈,如皎潔的月光,耶溪地方的姑娘皮膚潔白,似晶瑩的霜雪。穿著新妝的姑娘在明凈澄清的水面上蕩舟戲耍,那婀娜嫵媚的倩影倒映在水間,顯得更加嬌妖可愛;那明凈的湖水中滉漾著美的身影,增添了無限的色彩與情趣。人因水而更美,水因人而益清,相得益彰,這種情景正是所謂的“兩奇絕”。把人和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襯,構(gòu)成一副美麗動人的藝術(shù)畫面,確實可謂是“別有情致”的。

          這五首小詩雖總題名為越女詞,但所詠實非一時一地之事,當(dāng)是詩人初游吳越時所見的幾個情景的個別記錄。因吳越疆域毗連,自然地理狀貌與民情風(fēng)俗相似,而且這五首小詩的形式與語言風(fēng)格亦頗相近,故統(tǒng)而言之也未嘗不可。五首詩選擇的角度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各異,但組合在一起卻寫出了吳越女子給人的總的印象,即她們相貌美麗,膚色皙白,性格淳真開朗,樸素大方;摯愛人生,熱烈大膽地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眉目艷星月”的“吳兒女”也好,“賣眼擲春心”的“吳兒”也好,“佯羞不出來”的“采蓮女”也好,都能給讀者留下很強烈的印象。在表現(xiàn)方法上,作者善用白描的筆法,抓住帶有特征的景物和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細(xì)節(jié),寥寥數(shù)語便勾畫出一個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筆墨很洗煉簡潔。語言方面自然流暢,毫無雕琢板滯之感,清新可愛。

          作品點評

          其一

          明代胡震亨《李杜詩通》:“越中書所見也。謝靈運《東陽溪中問答》:‘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間,迢迢不可得!蓱z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為?月就云中墮。’此詩所本!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后人所謂《竹枝》體也。嚴(yán)滄浪曰:‘存此品題,始知女兒露足之妙,何用行纏?’”

          其三

          明代鐘惺、譚元春《歸》:“譚云:說情處,字字使人心宕。鐘云:非‘佯羞’二字,說不出‘笑入’之情(末二句下)!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笑入’、‘佯羞’,如親見之。”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寫出如畫。嚴(yán)滄浪曰:調(diào)客不如避客,眼擲不如突去。女兒情以此為深,如前者(按指前首中‘賣眼擲春心,折花調(diào)行客’句)易喜,亦易賤也!

          其五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此等所謂‘俊逸’!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好句調(diào),又好絕句!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于西域碎葉)。李白先世曾遷居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后其父逃歸于蜀,定居綿州昌隆縣青蓮鄉(xiāng),李白即出生于此。祖籍為隴西郡成紀(jì)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fā)奮讀書始于是年!渡习仓菖衢L史書》云:“五歲誦六甲!绷,唐代的小學(xué)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好劍術(shù),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內(nèi))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nèi))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辭親遠(yuǎn)游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xiāng)而踏上遠(yuǎn)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途經(jīng)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jié)識孟浩然。

          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zāi),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于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jié)婚,遂家于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開元十六年(728年),吐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于斯。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為自己40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并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jié)。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稅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29歲。在安陸。

          蹉跎歲月

          李白(2張)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于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并結(jié)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他王公大臣,均無結(jié)果。暮秋游邠州(在長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游于晉州(今山西。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jīng)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秋到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為河南省登封市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遂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開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出巡,詔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員可將本地區(qū)賢才直接向朝廷推薦。十二月,歸還洛陽。是年全國戶數(shù)為786萬余,人口4543萬余,是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李白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jié)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jīng)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jié)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末,歸家安陸。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唐玄宗親注老子《道德經(jīng)》。令天下士庶(士大夫階層與庶民)家藏一冊,每年貢舉時加試《老子》策。李白三十三歲,構(gòu)石室于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獻賦謀仕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為唐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賦云:“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又云:“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征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按賦中有“臣白美頌”等字樣,疑太白曾以此賦在東都洛陽進獻玄宗。此賦盛贊明堂之宏大壯麗,寫盡開元盛世的雄偉氣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李白《明堂賦》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謀求官位,其寫作時間為開元二十七年拆毀明堂之前,他賦明堂一是為了謀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由于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yīng)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之路,這是真獻賦謀仕的原因。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yuǎn)勝漢朝,并在結(jié)尾處宣講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當(dāng)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進長安后結(jié)識了衛(wèi)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yīng)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jié)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fēng)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后,李白發(fā)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長安。

          供奉翰林

          天寶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diào)羹”。玄宗問到一些當(dāng)世事務(wù),李白憑半生飽學(xué)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wù)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jì)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chǎn)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huán)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diào)》。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jié)“酒中八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后玄宗賜金放還。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一同來到單父(今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受到單父尉、李白的好友陶沔和單父主簿、李白的族弟李凝的盛情款待,興高采烈之際,詩賦行止見聞。在單父期間,李白、杜甫、高適游覽琴臺、晏堌、孟渚澤、南樓、棲霞山和孟氏桃園等享有盛名的文化古跡。留下《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等千古絕唱。

          李杜相識

          李白《靜夜思》

          天寶三載(744年)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fēng)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jié)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dān)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隨后三人同游河南濟源王屋山陽臺宮,欲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臺觀后,方知他已經(jīng)仙逝,惟睹其畫,李白有感而作四言詩《上陽臺帖》。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jié)果。

          天寶四載(745)秋天,李白離開長安,被唐玄宗賜金遣返,受族弟李凝之邀到單父(今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出獵消憂,曾留宿晏堌(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晏堌堆)寫下《送族弟凝至晏堌單父三十里》。恰逢本家兄弟李沈也從咸陽(今屬陜西)來到此地,于是李白、李沈、李凝兄弟3人歡聚、游獵。李沈要回秦地,李白、李凝在東樓上為他餞行。李白作此詩送別,寫下《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shù)谌螘。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濟州拜訪過當(dāng)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安史入幕

          李白與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dāng)涂。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dāng)涂返宣城,避難剡中(今浙江省嵊州)。至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fēng)疊隱居。

          至德元載(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fù)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潼關(guān),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fā)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dǎo)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后,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從賊營逃出,謁肅宗于鳳翔,授左拾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潯陽出發(fā),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jīng)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賦歌而終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guān)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guī)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jīng)過長期的輾轉(zhuǎn)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dāng)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dāng)?shù)刈鎏,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yīng)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fā)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dāng)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dāng)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路歌》后去世。

          關(guān)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傮w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qū)<覍W(xué)者的考證之說。說當(dāng)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dāng)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dāng)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

          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jié)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越女詞》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相關(guān)文章:

        《江上吟》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8-04

        《臨終歌》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3-04

        《靜夜思》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2-11

        《長相思》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11-19

        《行路難》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24

        《清平調(diào)·其三》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6-08

        《清平調(diào)·其一》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4

        《長干行·其一》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4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