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李商隱古詩鑒賞
《蟬》李商隱唐詩鑒賞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詩鑒賞
這首詩是詠物詩。詩人借物喻情!氨疽愿唠y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案摺敝赶s棲高樹,暗喻自己品格高尚;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暗合作者身世。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故哀中含“恨”。但這樣的鳴聲是徒勞的,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也就是說,作者不肯同流合污,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白費功夫。作者借蟬來表達自己的身世和處境。
接著“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兩句,把詩人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jīng)稀疏得快要斷絕了,碧綠的樹葉,并不為它的.嘶叫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碧本無聯(lián)系,可是作者卻怪樹無動于衷,冷酷無情。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笆栌麛唷奔仁菍懴s,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蟬,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但從寄托身世遭遇說,責怪蟬本可以依托蔭庇而綠葉卻無情,又是有理的。
接下去出現(xiàn)了一個轉(zhuǎn)折!氨』鹿*q泛,故園蕪已平”。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自稱薄宦。他經(jīng)常在各地流轉(zhuǎn)漂泊,好象大水中的根莖到處漂流。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使他懷念故鄉(xiāng)!疤飯@將蕪胡不歸,”想必家鄉(xiāng)田園里的雜草遍地,作者思歸心情更加迫切。
末聯(lián)“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結(jié)合起來,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詩人自己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命運相似的薄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樹無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之;蟬鳴非為‘我’發(fā),‘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
朱彝尊把這首詠蟬詩譽為“詠物最上乘”。
【《蟬》李商隱古詩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天涯》李商隱古詩鑒賞06-12
《花下醉》李商隱古詩鑒賞06-13
《憶住一師》李商隱古詩鑒賞06-13
《十一月中旬》李商隱古詩鑒賞06-12
李商隱《錦瑟》鑒賞03-08
李商隱《無題》原作+鑒賞04-18
《齊天樂蟬》宋詞鑒賞02-04
《在獄詠蟬》唐詩鑒賞01-31
古詩鑒賞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