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時間:2025-05-27 14:26:07 曉映 四年級上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旅媸切【帪榇蠹艺淼娜私贪嫠哪昙壣蟽哉Z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1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15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比較活躍,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而且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與背誦大量古詩,常常會在課堂上結(jié)合自己查閱的資料來理解詩文內(nèi)容,談自己的認識。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么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認為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當以悟詩情為教學主線并把新課程中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上,并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識和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借助注解,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tài)度目標: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方法:

          情景渲染學習法

          對話交流學習法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首唐朝的送別詩,指課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讀,指導好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釋詩題。

          讀了詩的題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 是誰送元二出使安西呢?)連起來說說意思。再齊讀。(評價:讀很有節(jié)奏。)

          3、簡介作者。

          詩題讀懂了,那你對于詩人王維又有多少了解?(學生發(fā)言后教師課件出示王維介簡: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師讀完蘇軾的評價后說:是這樣的嗎?我們現(xiàn)在就來讀讀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生自己來介紹作者,可能談到王維的詩集、書畫、古詩。了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钡膶懽魈攸c!

          二、讀詩句,曉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

          打開課文,老師有兩個要求:1.自由讀 。2.反復朗讀,直到把詩讀正確讀的很有味道為止。

          2.指名讀 ,正音。

          【指讀古詩,主要從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入手。讀完后讓其他學生來評價。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盡】

          3.初步解釋詩意。讀了那么多遍古詩,能告訴我你理解了哪句詩?(此處不要求深挖,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

          【本首詩的意思并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著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詩句,明詩意。

          1、畫中物

          1)默讀古詩,邊讀邊感受,如果我們?yōu)樵娕渖袭,你覺得畫面上都有些什么,從詩句中圈出來。

          2)你想畫些什么?(邊交流邊板書:朝雨、客舍、柳色、美灑、故人)

          2、畫中情

          預設一:渭城的景

         、、 過渡語:是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說說你看到的雨是怎樣的嗎?從哪里讀出來的?

         、、 指導朗讀第一句。

         、邸 柳:道路兩旁你又看到了怎樣的柳樹?從哪句話讀出來的?柳色為什么是新的?

         、、 指導朗讀第二句。

          ⑤、 雨后,讓我們閉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覺?(清新、清爽)

         、蕖 指名朗讀一二句詩。

          ⑦、 齊讀一二句詩。

         、唷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圖呀!(師補充板書:圖)

          過渡:楊柳不識人間情,抽枝長葉笑春風。課件出示關于柳的詩句

         、佟 有什么發(fā)現(xiàn)?(都有柳)為什么他們的送別詩中都有柳呢?你們猜一猜。

         、、 你覺得王維看到這青青的柳樹,他感受到了什么?讀一二兩句,談談一二句詩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綿綿細雨僅僅是雨嗎?還是什么?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chǎn)生的愁緒后教師又可以采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xiāng),怎不傷感別離?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痹娙诉x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借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币痪涞膶訉愉秩荆瑹o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預設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樣的地方?(學生自由發(fā)言)

         、、 課件出示地圖。

          【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 課件出示安西陽關的圖片,(師: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看了圖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詞?

         、荨 出示課件。

         、蕖 對比評讀,(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xiāng)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xiāng)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xiāng)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采用層進式的'引讀,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 品酒

          v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你想對即將遠行的元二說什么?

          v 指導朗讀。

          ⑧ 、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嗎?是王維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書:相送情)。

         、 齊讀三四句詩。

         、 解釋三四句詩。

          四、賞讀古詩。

          1、就在他們分別六年后,王維去世了,此次分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銘記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讀全詩 (配樂)

          2、不幸的消息傳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樣的心情?(傷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誦著兩人離別時的王維留下的詩句。(師讀詩題,學生接下去讀。)后人還把這詩譜成了曲子。我們來欣賞課件《陽關三疊》)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上,教師配上古曲《陽關三疊》,讓學生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3、聽著這傷感的旋律,讓我們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靜靜地抄寫一遍。

          4、讓我們和著音樂一起把它背出來。

          五、明古風,體味別意。

          1、出示課件。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老師還搜集了一些送別的詩句?

          2、情境運用。

          你跟朋友離別的時候,你想告訴友人: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時,你會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朋友的船走遠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你會吟上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朋友依依惜別,不知何年才能相見,疲此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你會吟上一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颍捍翰菝髂昃G,王孫歸不歸?

          3、教師總結(jié)。

          送別詩表達了我們離別時的情誼,寥寥幾句就流露出友人間真摯的情感,讓我們課后關注更多的送別詩。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風骨學生的讀詩量!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2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三、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首古詩,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fā)的強烈感情。

          二、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chǎn)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shù)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將要一起學習另一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導自讀

         。ㄒ唬┳宰x《送元二使安西》

          1、學生自讀詩歌并完成以下作業(yè):(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悒 客舍 盡 故人

          (2)試著理解古詩的意思。

          2、討論自讀作業(yè):(師生共同評定、明確)

          第1題:浥:悒(yigrave;)濕潤。

          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別的'處所。

          盡:“進”。

          故人:老朋友。此處指元二。

          第2題: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人赴邊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詩人的摯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表示親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點。(引導看注解①)

          本詩辭情意兼美,有景語,有情語,情景交融,感情深蘊,余味無窮。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天氣,早晨一場蒙蒙的細雨,如絲如霧、輕輕地灑掃了昨天灰塵飛揚的阡陌交通。滋潤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醞釀送別氣氛。

          第二句:為送別布景設色,緊承首句。一場如酥小雨,滋潤了清晨初春的空氣,給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見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邊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兩句勾勒了一幅色調(diào)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huán)境。

          三、四兩句由寫景轉(zhuǎn)入送別,老朋友相送餞別,心中依亦不舍,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能頻頻勸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陽關,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以尋常話語表達了蘊藉無窮的感情。

          3、在自讀基礎上試譯全詩。

          譯文:

          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濕了路上輕飄的浮塵,

          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

          臨別的時候,勸你再喝完這杯酒,

          向西邊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樣的故人!

          4、試背這首詩。

          三、拓展練習。

          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3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惜別深情。

          3、能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惜別深情。

          教學流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背詩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誰能來背幾首你熟悉的古詩?

          2、引出詩人:在眾多詩人中,因為他們寫詩的造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號,如李白就被稱為——詩仙,而杜甫則被稱為——詩圣,有那么一位詩人,他被后世的人稱為“詩佛”,知道他是誰嗎?——王維

          3、知詩人。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

          4、揭題:學習王維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

          5、解題。誰來讀讀題目?(指導在元二后稍作停頓:“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讀嗎?那就得理解題目的意思,題目都告訴了我們什么?

          二、讀詩文,解詩意

          1、生自讀古詩。

          2、抽生讀詩,請生評價,相機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業(yè)練習:朝、舍、更

          3、理解詩意。緊緊抓住詩文中的注釋,誰能來大致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帶著對詩的理解再讀古詩

          5、配樂師范讀古詩。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畫面?

          三、入詩境,悟詩情

          1、體會渭城之美

         。1)雨。這早春時節(jié),你看到的是怎樣的雨?你想用怎樣的詞句來形容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樣的柳樹?經(jīng)過朝雨的洗禮,柳樹更是煥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讀一、二行詩。面對這樣的雨,這樣的.柳,你想說些什么?你能讀出渭城的美嗎?

          2、體會路途之艱

          春雨霏霏,楊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勝收!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王維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么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西出陽關無故人,出了陽關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課件:陽關以西圖片。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薄俺辍、“客舍”、“楊柳”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選取這些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在這里再一次巧妙地借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反復渲染,讓學生對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無疑對詩意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3、對比激情

          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滿目荒涼!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遠行,而且是到像安西這樣荒涼的地方去,你會怎樣?

          4、激情朗讀

          從渭城出陽關到安西,這一路,橫跨了大半個中國,整整3000多公里呀,滿腿的荒漠,滿目的凄涼,而且路途遙遠,王維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讓元二早些啟程呀?學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誤行程呀?學生作答

          都不會放下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為彼此不舍別離,但是不得不(板書:依依惜別)把這種感覺再帶進去,齊讀這兩句詩。

          5、寫話:如果你是王維,或者是元二,此時此刻,你會對對方說些什么,把想說的寫下來。

          師巡視后交流

          6、再讀悟情:這一杯杯的難道還僅僅是酒嗎?分明是什么?(板書:友情)

          7、讀全詩。

          四、拓展延伸,總結(jié)升華。

          1、拓展送別詩,激勵學生課外積累。孩子們,因為一次次朋友間的深情送別,才有了這一篇篇字字珠璣的送別詩。在王維眼里,離別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適眼里,朋友之間的離別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出示《別董大》,你從中讀出了什么?(樂觀、激勵)

          詩人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這也是一種別樣的友情。

          遠不止這兩首。還有如:課件出示《山中送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贈汪倫》。讓我們在這些送別詩中記住朋友之間的友情吧!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4

          1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要求的生字。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2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由形象識記轉(zhuǎn)為意義識記,能借助教科書上的注釋和工具書,展開較豐富的想象來理解詩意。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過去的經(jīng)驗,自主合作理解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讀出詩的韻味。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評論(0) 新設計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指名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李白的一首送別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送別詩。(板書課題)

          二、知詩人,解題

          1、讓學生齊讀課題。

          2、從題目中,你們讀懂了什么?(相機板書:王維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說:出使)出使哪兒?(生說:安西)

          4、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對于王維你了解多少?(結(jié)合自己收集的資料談談對王維的了解,然后師出示王維的簡介)

          過渡:同學們對王維已經(jīng)有所了解,現(xiàn)在老師請大家自由朗讀幾遍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1)相機點撥“渭”和“浥”的讀音。

          (2)誰愿意把這首詩流暢地讀給大家聽?(指名讀)

          三、讀古詩,悟詩情

         。ㄒ唬⿲W習前兩句詩

          1、過渡“詩”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看看王維在這首詩中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我們先看詩的第一、二句。請同學們自己小聲地多讀幾遍,說說你讀懂了哪些詞語,然后小組交流。

          2、學生匯報交流,師相機點撥學生理解以下重點詞:“朝雨、浥、客舍”體會清新明朗。

          3、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兒?(渭城)

          4、誰能通過讀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訴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師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指導讀出美景。

          5、同學們讀的真好!可是這么美得景色王維和元二有沒有心情欣賞?(沒)為什么?小組交流討論。

          6、師預設學生會這樣匯報,師 相機評價:

          生1、因為元二是王維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們很傷心,所以沒心情欣賞。(你真會理解)

          生2、因為他們要離別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沒心情欣賞。(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過渡:是呀!他們心中都裝有“別”字,(依依惜別)就是因為他們想著離別,雖有良辰美景卻無心留戀。所以讀第一二句時,我們應該讀出怎樣的情感?(不僅要讀出沒,還要讀出他們的離別愁緒,語調(diào)要低沉些,舒緩些)

         。ǘ⿲W習后兩句

          1、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朋友之間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經(jīng)過哪兒?(陽關)陽關在哪兒?

          渭城到安西,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當時陽關以西,是這樣一幅情景:荒無人煙、黃沙滿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無盡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圖片)

          3、元二即將遠行了,好友分別。這一走,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相見。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請大家想想。

          4、學生思考、匯報,師預設學生會這樣回答,師隨機點撥,引導學生體會王維和元二的深厚情誼以及王維對元二的關懷:

          生1:元二你這一走,不知何才相見,我會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體。。ㄕ娌焕⑹呛门笥眩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時候再見啊,記得要給我寫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個人影也沒,你可要多帶些干糧和水。(多么無微不至的關懷。。

          5、過渡:所以王維勸元二(出示后兩句)生讀----勸君更進一杯酒,因為(生讀)-----西出陽關無故人。(齊讀兩次)

          6、這兩句詩中有兩個詞,老師想考考大家?請看大屏幕:更盡、故人,誰理解了?(生答師點撥)

          7、這兩句詩你們理解了嗎?,誰來說說?(生說詩意)

          過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護邊疆,這一去,不知何日相見。王維對好友的情誼都浸透在這濃濃的酒中,所以他又勸元二(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西出陽關無故人。(課件出示)

          8、這杯酒喝下了嗎?(喝了)順勢引導學生這是一杯怎樣的酒?

         。x別的酒、友誼的酒、澆愁的酒,再次引出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ㄈ└星槔首x醉詩境

          已數(shù)不清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請同學們站起來讓我們在樂聲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讀送送元二吧。ㄕn件出示)配樂讀

          四、激情背誦

          讀了這些送別詩,不管是怎樣的送別都書寫同一個字——情。“人間最美是真情”。就讓我們再現(xiàn)離別之情吧。▽W生練讀、賽讀達到背誦)

          五、拓展延伸

          其實在這浩瀚的唐詩宋詞中,像這樣送別朋友或思念親人的名篇佳作還有很多,你還知道那些這樣的詩詞?課下搜集,咱在課外活動搞個送別詩朗讀賽。

          板書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王維 送 元二

          情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5

          古詩誦讀: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處理思路:解詩題,明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

          教學要求:

          知識與技能:認識2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雙邊教學活動方案預設預設修改或生成情況

          一導入:

          1.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師板書課題

          二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xiàn)在,讓我們根據(jù)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ǘ┳灾骱献鲗W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艓煟和ㄟ^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護府

         、茝娬{(diào)題目讀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齊讀課題

          2.抓字眼,明詩意

          ⑴師:請同學們根據(jù)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⑵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菂R報

          渭城朝雨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舍、君”2個生字;讀準古詩中的“朝、舍、更”3個多音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結(jié)合下文注釋,想象畫面理解古詩大意。

          3、體會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創(chuàng)設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老師歌唱《送別歌》。

          導入語:同學們這首歌唱的是什么?現(xiàn)在朋友離別的時候我們會唱歌,而古人在分別的時候會折柳相送,這是為什么呢?今天來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ǘ┲娙,解詩題

          1、請學生齊讀課題兩遍,(預設一部分學生節(jié)奏出現(xiàn)問題,老師順勢糾錯并引導學生解釋課題)。

          2、指名學生當小老師介紹作者王維并給予評價。

          3、請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在讀的過程中,查閱不認識的生字詞并及時檢查,強調(diào)多音字“朝雨、客舍、更進”在古詩中的正確讀音。

          4、老師范讀古詩,請同學們劃分正確的停頓和節(jié)奏,并按照正確的節(jié)奏齊聲朗讀一遍。

          5、男女生比賽讀,看誰讀的`情感更到位。

         。ㄈ┳x詩句,曉詩意

          1、大屏幕上呈現(xiàn)古詩前兩句,請同學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師播放名家泛讀,請同學們閉目想象這兩句的畫面,并請學生描繪畫面。

          2、講解古人折柳送別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詩后兩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圖和路途周邊的環(huán)境,請學生小組討論之后上臺畫出路程圖:

          元二出使距離有多遠?

          路途都有什么?

          這體現(xiàn)了什么?

          從距離遙遠和路途環(huán)境惡劣突破了作者送別友人依依不舍情感這個難點。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告知學生送別之后王維去世的事,使學生對詩歌情感進一步升華,并懷著這種情感配樂讓學生深情地背誦古詩。

         。ㄎ澹┛偨Y(jié)全文,回顧知識

          請同學上臺當小老師,總結(jié)本節(jié)課后所學習的內(nèi)容,可以從字詞、情感等方面來談談。

         。┱n后作業(yè)

          創(chuàng)設元二知道王維不幸去世的情境,讓學生以元二的口吻給王維寫一段心里話,讓學生情感升華的同時鍛煉寫作能力。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正確理解“安西”“陽關”等詞。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詩歌大意,掌握詩歌的內(nèi)容。

          3.體會作者送別友人的情感,學會珍惜友誼。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詩歌大意,掌握詩歌的內(nèi)容。

          【難點】體會作者送別友人的情感,學會珍惜友誼。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朗讀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大家有過離別的經(jīng)歷嗎?與人離別、與動物離別、與心愛的玩具離別都可以,說說當時的心情?(學生自由發(fā)言),在古代人們的離別又是什么樣的呢?心情又是如何呢?一起走進詩歌去看看吧。(板書標題和作者)

          (二)初讀感知

          1.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明確:屏幕出示生字詞,學生朗讀,重點強調(diào)“安西”“使”“陽關”的含義。)

          2.朗讀詩歌,了解詩歌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明確:作者王維送別友人元二去往安西。)

          (三)深入研讀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前兩句,想一想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明確:這首詩歌前兩句主要描繪了在一個細雨溫潤塵埃的早晨,渭城的旅舍周圍柳色青青的'景象。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作者送別友人。)

          2.請同學們前后四個人為一個小組,朗讀詩歌后兩句,結(jié)合全詩討論這兩句詩展現(xiàn)了什么。10分鐘后分享討論結(jié)果。

          (明確:交代了詩人在送別友人,勸友人再喝一杯酒,因為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了。詩歌前兩句交代送別的環(huán)境、天氣,后兩句是送別的具體場景。)

          3.結(jié)合詩句,思考這首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從哪里感受到的?

          (明確:在古代離別的時候會喝酒,酒代表了祝愿,代表了情誼。王維勸友人再喝一杯酒,實際上“更盡”一詞說明此前已經(jīng)喝了酒,可見王維是希望能夠多和朋友相處一段時間,讓分別晚一點到來,可見他對元二的感情十分深厚,對于分別十分不舍。安西和渭城相距甚遠,在古代交通不便利,離別意味著多年不再相見,甚至一生無法再見。作者寫下這首詩是對分別的不舍,是對朋友日后生活的祝愿。)

          (四)鞏固提高

          多媒體呈現(xiàn)二人分別后的有關資料,加深學生對古詩體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結(jié)束課堂。

          作業(yè):學生課下搜集其它的送別詩,有感情朗讀并體會詩人情感。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詞語的情味,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3、感受詩人與好友的深情厚誼;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咀嚼和體悟重點字詞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準備】

          制作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課件。

          搜集送別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有一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這首曲子是后人根據(jù)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

          (設計理念:人的情感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依賴于一定的情境,兒童更是如此。優(yōu)美、有些淡淡哀傷的古箏獨奏《陽關三疊》,幫助學生架起想像的橋梁,將學生帶到了幾前年的渭城。入境,為理解古詩奠定基礎。)

          (點評:新課程倡導,教學中老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此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為學生展示古典樂曲《陽關三疊》,首先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誘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的動機環(huán)境。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要求的情景,為學生提示了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線索。)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理解詩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讀準“朝”“舍”“更”的讀音。

          3、引導學生理解“浥”“更盡”等字、詞的意思。

          (設計理念: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為深入理解古詩掃清障礙。)

          (點評:“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這一提問非常必要。的確,學生的閱讀思維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馬上會觸動其思維,即可就會產(chǎn)生“這寫的是什么呢?”的疑問,有疑問就有思考。老師此時提問,給學生提供發(fā)表感知課題、分析問題、交流逐步思維收獲的機會,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也是了解學情、展開后面繼續(xù)學習的.前提,更是引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時要產(chǎn)生問題的意識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蘊涵的情意。

          1、渭城這里的景色怎樣,你是從哪些字、詞感受到的?

          2、指導感情朗讀。

          3 、體會“柳”的寓意:一個柳字,你能讀懂詩人的情嗎?帶著這種情懷,再來讀詩句。

          4 、拓展關于“酒”的詩句,理解“酒”中蘊涵的情。

          寫話練習:相聚的日子,他們曾————————

          5、這是一杯怎樣的酒?

          6、感情朗讀。

          (點評:文中情來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難生成的!扒椤币俊跋蟆比ワ@。老師緊緊抓住“柳”“酒”這一“詩象”,感悟古詩。將古詩化為畫面:青青碧柳里詩人怎樣的難舍難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樣的其樂融融?由此來體會兩人深深的情誼。,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華

          1、拓展:“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寒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從這首詩中體會什么?對比想象安西與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讀。

          3、結(jié)合詩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體會別后的思念。

          4、背誦古詩。

          (設計理念:引入王維《送間司直赴西安》幫助學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將要面臨的艱難險阻,感受王維對好友離鄉(xiāng)背井的牽掛、憂慮;引入王維的《山中送別》幫助學生理解王維對好友的無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五、拓展延伸

          學生背誦課前搜集的其它送別詩。

          (設計理念:優(yōu)秀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形式。優(yōu)秀古詩文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語言,中國古代詩歌中,送別詩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離別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摯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環(huán)節(jié)旨在以一篇的學習帶動多篇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情感的遷移。)

          (點評:1、在學生讀、品、賞、背本節(jié)課所學古詩基礎上,老師相機引出了“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寒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睂W生帶入到另一個境界,通過對比,更深地體會元二的好友對元二的不舍和擔憂,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意境創(chuàng)設環(huán)境。2、后面開放性的拓展,將本節(jié)課的學習放入到我們國家特有的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中,使學生課堂的學習成為了置身教室而心飛揚,一詩切入而領略浩瀚詩的海洋。)

          反思1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guī)模的一系,很多詩人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以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而根據(jù)此詩譜成的古曲《陽關三疊》,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懷著這份對“渭城”的向往,這份對“陽關”的憧憬,我和孩子們相攜走近了她,進行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走近作者,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nèi)容。如,對王維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讓學生在老師深情的誦讀聲和《陽關三疊》的旋律中想象詩中的那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合理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當時陽關以西、安西的狀況。處于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nèi)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nèi)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nèi)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jīng)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從而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xiàn)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內(nèi)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后,教師情滿胸腔地采用了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于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最后,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由于前面的鋪墊,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讀出詩人王維與朋友話別時的傷感和心境。

          此外,我認為在教學中還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

          1、評價語過于單一。若能及時、多樣、合理的對學生的表現(xiàn)予以評價,則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2、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作為教者,應該時時處處關注孩子的動作、語言甚至每一個眼神,及時調(diào)控課堂。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9

          一、設計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古詩涵蓋面寬,意蘊深遠,本課設計側(cè)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課的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情別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選編這兩首詩的意圖,一是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二是讓學生繼續(xù)積累詩句,培養(yǎng)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三、學情分析

          通過古詩吟誦活動的開展,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詩詞。對古詩詞的品味理解能力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時學習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這樣有一定深度的詩文可以將學生的古詩品讀能力有一個階段性的提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3、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五、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

          七、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閱讀了解古代送別詩相關內(nèi)容。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資料。

          八、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鎮(zhèn)街意見

          個人意見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1、播放《陽關三疊》名曲,欣賞送別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qū)W過的送別詩,或聯(lián)系實際,說說自己與親友分別時的感受。

          2、通過回憶《贈汪倫》《別董大》等耳熟能詳?shù)乃蛣e詩,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

          3、介紹時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點評: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鋪陳了一種調(diào)子,使學生很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來。

          4、初讀兩首古詩,大致了解內(nèi)容。

          5、引導學生先學第一首詩,板書詩題。(注意“鶴”的筆順,“孟”的起筆,“陵”的讀音。)

          6、讀題了解有關“送”的內(nèi)容。

         。1)師生交流有關“黃鶴樓”的資料。

         。2)課件展示黃鶴樓名樓風采,加深對這座江南名樓的認識。

         。3)師生交流了解“廣陵”與“揚州”關系。

         。4)教師相機出示長江簡圖,明確詩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點評:古詩的寫作年代距學生較遠,長江簡圖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確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辭”等詞句內(nèi)容。

         。5)師生交流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

         。6)請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7)提示學法:搜集資料是理解詩題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

          二、初讀詩意,質(zhì)疑梳疑。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讀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式了解詩的大意,并鼓勵學生質(zhì)疑。

          4、集體交流。

          (1)指名概述詩意。

         。2)質(zhì)疑。

          (3)結(jié)合簡圖弄懂“西辭”等較簡單的問題。

          三、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1、賞析“煙花三月”。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的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內(nèi)涵,肯定學生富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的`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也使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

         。3)師生共同在美好的音樂中想象“煙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乃盛唐時期,整個時代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更體現(xiàn)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點評:“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這首詩的一個重點,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其內(nèi)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

         。5)指導朗讀前兩句。自由朗讀、指讀、評讀、想象畫面讀等。

         。6)小結(jié):名樓美景遙相送,詩情畫意在其中。

          2、品析“碧空盡”“唯”等詞語。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

         。2)抓住“遠影”“孤”等詞體會李白目送帆影遠去時間之長,對好友的情感之深。

         。3)帶著自己的體會試讀第三、四句。

         。4)指名讀。師生評讀,學生再讀。

         。5)師引讀。

          點評:師生互動,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

         。6)從最后一句中,換詞理解品析“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摯友的一片深情,體味作者佇立江邊時間之長,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導朗讀后兩句。及時板書: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配樂朗讀)。

          點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讀中悟情,讀中悟美。

          3、師生互動背誦讀。

          五、學習第二首詩。

          1、討論交流學習第一首詩的成功經(jīng)驗:解詩題,明背景;品詞句,悟詩境;作對經(jīng),感詩情等。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3、各組匯報交流

          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了解安西、陽光等詩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關知識;了解由于交通不便,從偏遠的安西到陽關的送別,這其中的艱難;各抒己見體味“更盡一杯酒”的深刻內(nèi)涵。

          5、比較兩首詩的異同,誦讀悟情。

          6、交流這兩首送別詩共同的地方,試著思考其規(guī)律性。

          六、總體回顧,歸納升華。

          1、與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感受。

          2、歸納總結(jié)全詩。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

          七、復習鞏固,背誦古詩。

          1、老師敘述詩句意思,學生默寫相關詞語和詩句。

          2、檢查指正。

          3、在音樂聲中有感情地背誦已學的兩首古詩。

          八、探索規(guī)律,交流其他送別詩。

          1、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能說說你最欣賞的地方是什么嗎?

          2、師生交流,賞析兩首詩的語言和內(nèi)在的情感之美。

         。ㄕZ文凝練優(yōu)美,意境深遠。如:“孤帆”、“碧空盡”、“柳色新”、“更盡”等。)

         。ㄇ楦姓鎿瓷詈瘢袆咏袢。如:“遠影已碧空盡,仍不肯離去;已喝了很多酒了,還要更盡一杯。無限深情盡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傷離別,離別詩兒有無數(shù)。下面請同學們把你課下搜集到的送別詩讀給大家聽。

          4、學生讀《別董大》等詩。(注意送別詩與其他詩的區(qū)別)

          點評:引導學生自主體會送別詩的異同,著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九、小組合作,讀詩悟情。

          1、反復誦讀搜集到的詩句,讀準、讀通、讀順。

          2、互相比較,尋找其異同點。

          3、提出問題,進行研討。

          4、小組匯報,師生交流。

          十、拓展思路,進行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也曾有過與親人、朋友分別的難舍時刻,你有怎樣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話甚至是詩的語文寫一寫呢?

          2、練筆。

          3、交流。

          點評:情感遷移,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

          十一、拓展思路,布置作業(yè)。

          1、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么類別的詩?(如思鄉(xiāng)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要留意詩歌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2、布置自選作業(yè)。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搜集(如邊塞詩)一類詩歌,比較、賞讀、摘抄或?qū)戵w會。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目送酒送

          情深意長

          點評: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情感,突出兩首詩之間的聯(lián)系與對比。

          問題探討:

          1、小學中年級階段學習古詩文,應該挖掘到何種深度?

          2、教師應如何引導,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到詩的意境與作者的情感?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10

          活動目標

          有感情、有韻味地朗讀背誦古詩

          感受古詩意境

          活動準備

          幻燈片、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你們有好朋友嗎?老師想和你們每一個人都成為朋友,你們愿意嗎?愿意的小朋友伸出你的左手,很愿意的小朋友再伸出你的右手,如果想永遠和我做好朋友那么請你用右手拍一拍你的左手。老師一下子擁有了這么多好朋友,真高興。

          現(xiàn)在請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師畫的這幅畫,你看到了什么,能講給老師和小朋友聽么?看誰說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聲音洪亮。(我看到了房子、綠綠的柳樹,路、還有很多雨點,還有兩位老爺爺再喝酒。)你猜一猜老爺爺為什么要喝酒,認識嗎?(兩位老爺爺事好朋友,他們看上去很難過,他們要分開了嗎?)小朋友說的真好,老師告訴你,沒被包的那位老爺爺叫王維,他在喝他的好朋友元二喝酒呢,因為好朋友元二要走了,兩個好朋友要分開了,所以他們特別傷心。于是,王維老爺爺就寫了一首好聽的古詩,表達了他此刻難過的心情,

          你們想聽聽么?

          二、學習古詩

          1、聽錄音范讀。

          2、向小朋友介紹詩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做,大意:渭城早上下了一場雨,洗滌干凈了整個城市,連輕輕飛揚的塵土都不見了。旅店邊的柳樹都換上了清新的綠色。勸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走出了陽關去安西就沒有知己了。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離別的依依不舍之情。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讀。

          指導讀古詩的語氣,要抑揚頓挫,有詩的韻味。注意題目的.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4、小朋友齊讀古詩。

          5、指名讀古詩,讀的好的給與鼓勵。

          6、指導小朋友看黑板的圖畫背誦古詩。

          7、想象:如果你的好朋友要和你分開去別的地方了,你會和他說些什么?

          活動延伸

          小朋友,你學會《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了么,把它教給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給爸爸媽媽聽好么?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1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目標】

          認識2個生字, 會寫2個生字(舍、君);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與初步吟誦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在比較閱讀中體會送別詩的特點。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以讀破題,整體感知古詩

          師:同學們,送別是古人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場景,送別也自然成了古人寫詩的重要題材。今天咱們學習的一首古詩就是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來,一起讀課題。(生讀題)

          師:預習過課文嗎?

          生:預習了。

          師:我不相信。你再讀讀課題。

          生讀,輕重音不清晰。

          師:送誰去安西?用你的`朗讀回答我。

          生讀課題。

          師:送元二去哪里?繼續(xù)用朗讀回答。

          生再讀課題。

          師: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資料書知道的。

          師:真好!借助工具書了解難點詞的意思,這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學們,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讀課題回答。

          生讀。

          師:誰送元二出使安西。詩題連起來可以怎么解釋?

          生: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

          師:很完整。不過,古人寫詩題沒有這么啰嗦,他們簡潔地寫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師:請伸出金手指和老師一起書寫。(板題)

          【賞析】讓理解與朗讀訓練融合,有效。讓每一處學習均指向?qū)W生的發(fā)展,這樣的教學觀值得肯定。

          環(huán)節(jié)二:強記書寫,夯實語文基石

          師:(課件出示詩文,生字“舍”“君”留空)預習過課文的同學,應該對課文有一定印象吧,來,誰愿意填填空?

          生上臺書寫。

          師:正確嗎?

          生:正確。

          師:可是,不能打滿分。知道為什么嗎?

          生搖頭。

          師:這么美麗古詩,咱們這樣書寫,還真對不住這作品。請看老師來填寫。

          師:(示范后)大家一起動手吧。(學生練習后)古詩就得這樣用心寫,漢字就得這樣用心寫!(展示一個)

          【賞析】不僅寫正確,還要求寫美觀,有語文味。

          環(huán)節(jié)三:繼承國學,嘗試吟誦古詩

          師:同學們,通過預習,有誰已經(jīng)會讀這首古詩了?

          生背。

          師:字正腔圓,節(jié)奏優(yōu)美。不過,這是現(xiàn)代人讀古詩。古人讀詩一般用“吟誦”的方法。想學這種方法嗎?

          生:想。

          師:怎么吟誦呢?(教師示范)

          生躍躍欲試。

          師:不急。讀的時候需遵照一種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我們稱它為平長仄短。(板書:平長仄短) 在普通話里面有四種聲調(diào),第一聲和第二聲叫“平聲”,我們用短橫表示。(板書短橫符號)。讀時需把這個字音延長。(師指著第一句詩中的“城”)來,讀一讀。(師做手勢引導等)

          生讀得有模有樣。

          師:平聲會讀了,那么仄聲呢?仄聲,我們用一條豎線來表示。(板書短豎符號)仄聲讀的時候聲音一出來馬上就收掉。我們稱為仄短。(范讀“朝雨”)大家自由練一練。

          生練讀。

          師:平長仄短,可是在這首詩里面有個字是不一樣的,看,最后一行的一個“出”字。這個“出”現(xiàn)在讀音是“出”,而在古時,它的讀音是這樣的(師讀)。這種音我們稱它為“入聲”(板書:入聲)它歸在仄聲字里。

          生再次練習。

          師:標上平仄,它就是這樣的一首詩(課件出示標有平仄的詩)。請聽——(師配上《陽關三疊》吟誦)

          學整體練讀。

          【賞析】從學生的真實起點出發(fā),做適當?shù)募臃,在吟誦上下功夫,讓人耳目一新。對于學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詩文化的有益嘗試。

          環(huán)節(jié)四:咬文嚼字,體會古詩情韻

          師:同學們,吟誦著這樣的古詩,我們仿佛也走進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個清晨,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場小雨,屋瓦、柳樹葉子很干凈。王維不停向元二勸酒,說出了陽關就再見不到他了。

          師:描述能更具體,語言能更美一些嗎?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場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變得清新了許多,霧霾不見了,柳葉閃閃發(fā)光,客舍的青瓦遠遠望去,仿佛籠罩著一層青藍色的煙霧。亭子里,須發(fā)花白的詩人王維正動情地舉杯勸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這一去,那頭可沒有老頭子我這樣的老朋友啦!”

          師:誰來評評,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個詞語表達。

          生:詩情畫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體生動,感人肺腑。

          師:語言真美,評價真美!同學們,在這個柳色留人的早晨,在這個依依不舍的早晨。詩人王維就這樣一杯接一杯地勸著元二。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別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維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勸酒呢?

          生:他喜歡喝酒。

          生:他覺得酒最能表達友情。

          師:學古詩,有時候需要知人詩論,需要了解每一個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請看——

         。ㄕn件出示圖文)陽關以西,滿眼荒漠,無盡荊棘。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線圖)渭城在今天的陜西渭河以北,陽關在今天甘肅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庫車附近,古時候稱為“安西”。這一路,長達三千多公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時間。

          生驚訝萬分。

          師: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將遠行,你會怎么做?

          生:我會說: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師: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會說: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著了。路上要小心一點。

          師: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總是想替對方再想周全一點,再周全一點。

          生:我會對他瀟灑地揮揮手,說:去吧,建功立業(yè),我在這里替你祝福!

          生:我會對他唱一首歌:《朋友》。

          師:《朋友》創(chuàng)作得晚了點,需要穿越。

          師: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當時,即使元二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時間,更何況,他是奉著皇帝的使命去的。回來的時間可能是一年,也可沒是——

          生:兩年;三年……

          師:黃沙漫漫,旅途艱險。異地他鄉(xiāng),凄冷孤單。人生無常,不要以為人與人的緣分很長,有時候,簡單的分別就是一輩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幾年后,王維就去世了,渭城送別,生離即為死別。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輕雨渭城,走進新柳渭城,走進詩人不舍的心里,真誠吟誦。同桌之間,互相練習。

          生互讀。

          指名試讀,再配上《陽關三疊》,師生共同吟誦全詩。

          【賞析】讀出詩心,體悟詩情,是古詩學習學得詩味的重要策略。詩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詩歌需要解,抓住詩眼探究個明白,這都是古詩學習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認識。

          環(huán)節(jié)五:比較研究,探究送別詩歌

          師:同學們,古人與人送別,除了用更盡一杯酒的方式,還會用哪些方式?

          生:《贈汪倫》……

          師:積累真豐富。還有嗎?

          生沉默。

          師:(呈現(xiàn)《別董大》《贈汪倫》)。瞧,它們來了,請自由選擇一首。結(jié)合下面的注解,吟誦吟誦!

          師:今天,辛老師和你們度過了愉快的40分鐘,咱們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詩句來表達,你準備送給辛老師怎樣的句子?

          生:勸君再上一節(jié)課,大同學生最聰明。

          ……

          師:創(chuàng)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學生最聰明。下課!

          【賞析】從一首詩走進一類詩;從一首詩走進一類文化;從理解感悟走向創(chuàng)意運用。課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別有洞天的味道。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1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端驮拱参鳌肥鞘⑻浦娙、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教學這首詩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使”“浥”“更盡”等字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品味古詩所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象。

          教學流程示意

          字正腔圓,知讀音。

          手舞足蹈,讀韻律。

          熟讀成誦,知其意。

          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chǎn)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zhuǎn)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師:是!我們現(xiàn)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據(jù)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舍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著。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jīng)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么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gòu),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jié)合課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fā)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汉茫堰@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jié)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著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ǘ┝私馕魅サ谋尘,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xiàn)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么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于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說。──《母親和我們》.韓天航

          這是我國當代作家協(xié)會會員韓天航描寫他小時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可以想象在古時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可能會經(jīng)過……(師拖長聲音引學生說出重重山,萬條河)還可能要經(jīng)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氣候、路上遇到什么意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么艱辛、危險,你為什么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nèi)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jīng)常有關于貿(mào)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jīng)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jīng)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于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里。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fā)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ㄈ┳ァ皠瘛、“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ò鍟皠瘛保┪覀兿胍幌逻@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說些什么?師引導學生說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師生對話。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干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里謝你了!

          師:我實在舍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

          3.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笥阎g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啊!而現(xiàn)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3.師:就這么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么也不說了,什么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里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6.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音樂渲染,品味詩境,情讀古詩。

          1.讓我們在靜靜的讀古詩,體會一下詩的意境。

          師放音樂生默讀古詩。

          2.學生展示讀古詩。

          四、走出文本,回歸現(xiàn)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后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別之時,那份傷感,那份痛心,在很長時間也很難恢復,讓我們來看這首詩。

          5.(出示幻燈片)師深情地讀:

          在清音雅聲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覺

          深藏在心靈的一隅

          用歌聲散一路的芬芳

          待驀然回首時

          卻不管是怎樣的曾經(jīng)

          認識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樂過

          不奢望天長地久的永恒

          只想說

          認識你真好……

          師:誰能聽出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感情?

         。闶且粋聰明的孩子。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懂詩的孩子是一個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長大后也成為一名詩人。)

          6.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ㄌ嵝褜W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8.放音樂。學生寫,師巡視。

          9.展示讀。

          五、總結(jié)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xiāng)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閱讀積累。

          板書設計:

          20、古詩兩首

          送元二使安西

          勸更

          友情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

          1.小組評

          2.同學互評

          3.個人評

          4.群評

          評價量規(guī)

          1.聲音洪亮,讀音正確。

          2.熟能成誦,達到會背。

          3.字正腔圓,有韻味。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13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熏陶。

          3.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階梯引領,逐層悟情。

          1.曉詩音。

          學習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情調(diào)查:哪些同學課前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一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著借助注釋把它讀正確。

          學生自由讀詩。(老師板書課題)

          指名讀。

          預設:

         。1)讀準多音字“舍”“朝”“更”。

         。2)題目的正確朗讀是教學的難點,可引導學生在弄懂題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確朗讀。

          齊讀古詩,檢測學習效果。

          2.明詩意。

          (1)我們學古詩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板書:知詩音)還要-----(板書:明詩意)

         。2)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你們有什么好辦法?

          預設:

          朗讀品悟;了解詩人;串詞連句法;讀詩文、想畫面,結(jié)合注解。

         。3)同桌之間試著來說說《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的意思

          預設:“浥”“更盡”“新”的理解。

          3.悟詩情。

         。1)寄情酒更濃。

          過渡:通過你的講解,一幅朋友送別圖在我們的腦海中展現(xiàn)。元二與王維到底是怎樣的一對朋友呢?再次默讀古詩,想一想,:你是從詩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預設:

          抓“勸”“更”“盡”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別時的情景。

          抓“酒”中所蘊含的情感,感情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边@千古名句來體會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2)觸景情更深。

          過渡:已經(jīng)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舍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師:配樂讀詩)是什么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

          預設:

          抓“雨”“柳”,等景物來感受朋友間離別的愁緒是越來越濃。

          配樂讀全詩來感悟此景讓老朋友更加的難分難舍。

         。3)世事難料情難舍。

          過渡: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車馬已經(jīng)備好,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預設: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圖》來感受渭城與安西之間的距離。

          對比古今的交通工具,來體會古人離別容易相聚難。

          介紹背景:王維在元二走后的幾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別竟成了絕別。

          (板書:悟詩情)是!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誰記下了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請站起來,讓我們一起背誦讀這首古詩,銘記這份的送別的情意吧!

         。ㄇ纱睢耙簟薄耙狻薄扒椤睂W習階梯。通過借酒抒情,借景敘情,背景升情三大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融入文本,感悟詩情,實現(xiàn)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二、方法運用,自主解讀。

          1.在我國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離別容易相會難,所以描寫送別的.詩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上一首詩的學習,我們知道學習古詩應該---師生總結(jié)學法

          3.同桌之間運用方法合作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對比學習悟詩情: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聯(lián)系我們剛才學習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預設:都是寫送別,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寫。

          王維借雨、柳、酒抒發(fā)了對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樣的景,表達了怎樣的情呢?

          多元理解“黃鶴樓”“煙花三月”感情朗讀體會離別的悲傷。

          理解“孤帆”“盡”“唯”感情朗讀體會李白送孟浩然時的依依不舍。

          二.能不能把這首千古佳詩記在心中!師生共同背誦。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懷。

          總結(jié):不論是以酒相送的酣暢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無語、說到底都是因為朋友之間有一份他們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為有了情,這些文字才被人們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才被稱為民族的瑰寶!

          四、作業(yè):

          搜集描寫送別的詩。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14

          設計理念:

          古詩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會學生一首詩,讀通讀懂,會背會寫,此為初級目標。其二,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會意、入境、悟情,此為中級目標。而更重要的應該是通過古詩教學來構(gòu)建一種“場”,一種彌漫在整個課堂之中的“文化場”,此為其三。這種被稱之為“場”的東西,它一定是基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體現(xiàn)著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氳著這種文化氣息的“場”中實現(xiàn)對古詩教學終極目標的達成。

          基于以上認識,本設計立足文本,從語言文字入手,前兩句詩實現(xiàn)“入境”:想象一幅“畫”,感悟“詩中有畫”;抓住一個“柳”,感知詩歌意象。后兩句詩突出“悟情”:以“情”為主線,以“讀”為根本,引領學生反復涵泳,反復品味,一唱三嘆,獲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詩、畫、聲多管齊下,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吟唱歌詠中激情,最后在送別組詩的拓展和畢業(yè)話題的延伸中升華情感。文化的內(nèi)涵與魅力就這樣在一次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彰顯,也潤物無聲似地浸潤、滋養(yǎng)著孩子們的心靈。

          教學目標:

          1 借助教材注釋,自主讀懂古詩。

          2 學習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初步感知詩歌意象。

          4 挖掘詩歌文化內(nèi)涵,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由曲入詩

          1 師生談話,欣賞音樂。(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

          這是用我國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古琴演奏的,這首古琴曲叫做《陽關三疊》。從《陽關三疊》的琴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出課題,了解題意。

          (1)《陽關三疊》是唐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僅因為它的旋律古樸優(yōu)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據(jù)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一首著名的詩作譜曲而成的。(出示古詩)

          (古琴曲《陽關三疊》是唐人根據(jù)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譜曲而成的。課始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一方面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色彩,并由曲入詩,為古詩的賞讀奠定情感基調(diào);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古典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熱愛。)

          (2)讀詩先讀題。指名讀題。從這個題目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再來讀題,你認為應該怎樣讀?

          (4)指名讀,齊讀詩題。

          二、自主讀詩,讀準讀通,粗知大意

          1 自讀。出示自讀要求:

         。1)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試著解讀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討論解決。

          2 交流。

         。1)指名讀,重在讀準字音。如“客舍”的“舍”讀第四聲。

         。2)解讀詩意。這首詩講了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解讀一下詩句的意思?讀懂了哪句,就說哪句。

         。ㄗx準、讀通、讀懂古詩,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作為高年級的古詩教學,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達成這一基本的學習目標。)

          三、賞讀詩句,感悟意象,漸入詩境

          1 想象畫面,體悟“詩中有畫”。

          (1)學習“品詩”。讀詩如品茶,一口為喝,二口為飲,三口才叫品。讀詩不僅要把詩讀正確,讀流利,還要把詩的韻味和感覺讀出來。這就叫品詩。王維的詩應該怎么品呢?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jīng)說過,王維的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詩中有畫”,所以讀他的詩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讀出詩情畫意。

         。2)想象畫面。指名讀詩的前兩句,你的'頭腦中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3)交流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板書: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畫面。如煙如霧的蒙蒙細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綠的楊柳。這樣的畫面帶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樣的?怎樣讀出它的美?指名讀。自由練讀。

         。ü旁娊虒W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品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漸入詩境,體悟情感。)

          2 回文質(zhì)疑,感知“柳”之意象。

          (1)詩讀到這里,再請你聯(lián)系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既然是送別,為何寫景如此清新美麗?)

          (2)從這畫面中你還品出了別的滋味嗎?你是如何體會的?

          是啊,其實細雨也好,客舍也罷,總能勾起離人心中淡淡的愁緒,特別是這依依楊柳更是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贈別”組詩。出示三首詩,自由朗讀,然后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歌》李白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送別》王之渙

          湘水已在朦朧中,家在德山東更東。

          此去誰與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風。

          ――《贈友人》

         。4)說發(fā)現(xiàn),悟意象。這三首詩里出現(xiàn)了相同的景物――柳樹,表達的是同樣的情感――離別。為什么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柳來表達離別之情呢?

         。5)折柳贈別古來有之。最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樣的詩句。后來人們就常常借柳來表達挽留、不舍的意思,因為隨風舞動的楊柳最容易勾起人們千絲萬縷的離愁,而且“柳”與“留”諧音,柳就成了離別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詩《贈友人》的作者――帥曉梅,并簡介詩的來歷: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調(diào)往外地工作時,我特意寫下贈送給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風”表達了我對好友的惜別之情?梢姽磐駚,無論是大詩人還是常人對朋友的情誼都是相通的。詩人王維也正是在借柳惜別、借景抒情。(板書:景情)

         。7)明白了詩人筆下暗藏著的如此深意,再來讀一讀一、二句,試著把離情融進這美景中。

         。ㄔ姼枋强恳庀笳f話的,如“月”之于思鄉(xiāng)、“柳”之于贈別,都是古詩特有的表現(xiàn)手法。如何讓學生感悟到這首詩中“柳”的意象呢?通過拓展一組“折柳贈別”詩,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三首詩的共通之處,從而感悟古詩意象的妙處,體會詩情畫意中蘊含的離愁別緒。而出示教師本人的一首贈別詩意在強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詩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詩的神秘色彩,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讀詩句,以讀悟情,強化情感

          1 知路遙,嘆艱辛。

          (1)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清晨,詩人王維卻要送別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兒嗎?從渭城到 陽關、出陽關到安西數(shù)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極其不便,即使乘坐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馬車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時間!所以詩人說――(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ò鍟焊M酒無故人)

          2 一“無”一“有”,對比品讀。

         。1)西出陽關無故人,見不到的只是“故人”嗎?還見不到什么?

         。2)又只是見不到嗎?還聽不到什么?或者還嘗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濃縮在一個“無”字當中。那么,西出陽關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ㄟ@一環(huán)節(jié)緊緊扣住“無故人“的“無”字做文章,通過這一“無”一“有”的對比品讀,讓學生對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獨寂寞感同身受,強化詩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誦讀,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絕域圖”,配塤曲)西出陽關,滿目荒涼,元二不僅要歷經(jīng)跋涉的艱辛,還要飽嘗旅途的孤獨。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終年黃沙蔽日,荒無人煙。風沙茫茫,長路漫漫,這一去何日是歸期?

          (2)此時此刻,如果你是王維,你有什么話想對元二說嗎?

         。3)是呀,說不完的離愁別緒,道不完的深情厚誼,千言萬語匯成一句(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有的關切與牽掛匯成一句(再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是一杯怎樣的酒?這樣的酒喝過多少杯了?你從哪個詞體會出來的?把你的這種感受融到你的朗讀中。指名讀。

         。6)是呀,數(shù)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相見時難別亦難;數(shù)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舉杯消愁愁更愁;數(shù)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經(jīng)不早,朋友即將啟程。來,舉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進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五、一唱三嘆,情感共振

          1 幾年以后,王維去世,這首詩也就成了王維送別元二的千古絕唱。(播放合唱版《陽關三疊》片斷)

          2 師范唱歌曲《陽關三疊》片斷,生伴隨音樂輕輕哼唱。

          3 因為這首歌傳達了人們共同的心聲,所以千古傳唱,流傳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陽關三疊唱無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贏得恨悠悠!保R讀)

          (怎樣讀出后兩句詩中令人蕩氣回腸的離情別意?音樂、畫面的烘托,歌詞的渲染以及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為課堂營造了一種令人不能不為之心動的“場”,這一唱三嘆的涵泳吟唱令學生和聽課的老師紛紛淚下。)

          六、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 拓展送別組詩。

         。1)古人說:人生自古傷離別。其實并不是所有的離別都如此感傷。你們還讀過哪些送別詩?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詩句嗎?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力量?

         。2)生背誦課內(nèi)外積累的送別詩。

          2 小結(jié)送別主題。其實古往今來,無論是感傷還是勸慰,也無論是鼓勵還是祝福,所有的送別詩里浸透的其實是同一個字,那就是對朋友深深的“情”。

         。ú煌乃蛣e詩表達著不同的情感色彩。課到此處,通過一組送別詩的拓展及時把學生從傷感的情緒中拉出來,既達到了拓寬學習內(nèi)容、積累詩句的目的,又讓學生了解了送別詩不同的情感類型。)

          3 聯(lián)系實際,升華主題。

          (李叔同之《送別》音樂響起)再過幾個月我們就要畢業(yè)了,即將告別母校,告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伴L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熟悉的驪歌再度響起時,你的心頭是否也會涌起一股或濃或淡的離愁?

          人生聚散無常,我們真的應該常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感謝命運讓你們結(jié)緣,讓你們相遇相知,讓你們相互見證彼此的生命歷程。如果你常常這樣心存感激,那么無論將來你身在何方,你都會感受到愛的溫暖與力量。(出示王勃詩句)最后讓我們再互道一聲:“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體起立,再次齊誦“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ㄗ詈筮@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師是煞費苦心的。一方面聯(lián)系學生實際將話題轉(zhuǎn)到畢業(yè)送別上,讓學生的內(nèi)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瀾;另一方面將送別的小主題升華到人生的大主題,教育學生要學會感恩,學會珍惜。最后用“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作結(jié),師生的情感再次達到高潮。)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15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 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特別是在古代那樣一個交通不便、信息不發(fā)達的社會,一旦離別,也許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餞別表達深情厚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行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我們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倫送我情。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生:唯見長江天際流。讀過“莫愁前路無知己,”——生:天下誰人不識君。讀過“洛陽親友如相問,”—— 生:一片冰心在玉壺。還讀過“海內(nèi)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鄰。從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了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師板書課題。生齊讀,師糾正。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詩題。

          要想讀懂古詩首先我們得知道題目的意思,誰來結(jié)合注釋說一說詩題的意思?(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師明確:這里的元二是王維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讀詩題。

          2、介紹時代背景。元二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唐朝的.時候,國勢強大,很多國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長安城經(jīng)常有人被派到國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對于當事人來說是既高興又憂傷的事情,高興的是可以為國家建功立業(yè),做出貢獻,憂傷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別。這一別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tǒng)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附近。

          3、簡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詩的作者嗎?指名簡介作者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jié)奏。

          1、生自由反復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指名讀。

          3、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再換過來讀。最后連起來讀一讀,師讀題目和作者,生讀詩歌,注意節(jié)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生思考回答(傷心、難過、惆悵、依依不舍、痛苦、憂愁)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讀課題。生讀題。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別景。

          1、送別時的景是怎樣的?誰來讀讀有關詩句?

          2、指名匯報并相機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了王維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呢?生匯報交流

          4、指導朗讀。這幅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用一個詞來說。(清新 生機勃勃 清爽 明麗 欣欣向榮) 師:這就是景語。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5、創(chuàng)設情境導讀。

          讓我們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師:我們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綠的盎然生機——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潤輕塵的清新,聞到了雨后空氣的芳香——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綿綿,道路濕潤潔凈,客舍青青。柳條嫩綠的清爽——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6、渭城的景色美嗎?這么美的景色正適合王維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維卻無心流連這良辰美景,因為他心中裝著一個“別”字。你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王維的離別情懷嗎?

          7、詩哪兩個字最能讓我們感受到離別的情感呢?幻燈片出示(板書:雨 柳)。

          師引導: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為什么選了這兩種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么呢?雨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生:綿長、惆悵)師:愁的感覺。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義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chǎn)生離別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樹的“柳”跟“留下來”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這一雨一柳攪擾著王維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讀這兩句

         。ǘw會送別情。

          1、細雨如絲柳色青,離別情深意更濃。詩中有兩句直接寫離別之情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王維濃烈的離別情了嗎?

          2、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書:依依不舍)從哪兒感受到的?王維為什么會這么依依不舍呢?因為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

          3、了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圖片?戳藞D片,你會用哪些詞來形容安西呢?(荒涼、環(huán)境惡劣)

          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春雨綿綿、生機勃勃)

          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

         。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jīng)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jīng)之路。

         。3)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圍了。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4)唐朝著名詩人岑參曾經(jīng)有詩云:(出示)齊讀: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5)讀了這四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6、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王維的依依不舍。

          從欣欣向榮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這一路上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順利完成使命嗎?又能平安地回來嗎?張騫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蘇武用了十九年時間才回到祖國。更何況,王維此時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見很難預料啊。

          師:現(xiàn)在,你就是王維,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7、背景音樂中學生寫作。

          8、交流、反饋,指導朗讀。

          9、師:是的,此時此刻,王維有太多太多的話想對元二傾訴,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維舉起第( )杯酒,( )地對元二說:“( )”

          10、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導讀。

          六、深情誦讀全詩

          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5年后就病逝了,在這期間,王維和元二是否重逢過,我們不得而知,F(xiàn)在,你理解了王維的依依不舍了嗎?全班起立,誦讀全詩

          七、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 柳

          依依不舍

        【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相關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07-05

        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詩07-24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04-14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解讀06-19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原文10-11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解釋08-06

        送元二使安西詩文詳解08-04

        (經(jīng)典)《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08-03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譯文08-14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鑒賞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