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jīng)注江水文言文翻譯
《水經(jīng)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水經(jīng)注江水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借鑒。
【原文】
江水又東逕巫峽①。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產(chǎn)②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恒故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數(shù)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③,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余④,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⑤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⑥,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漢⑦,辨其優(yōu)劣耳。神孟涂所處!渡胶=(jīng)》曰:夏后⑧啟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訟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zhí)之⑨,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⑩西。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陽,精魂為草,寔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云焉。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注釋】
①巫峽:長江三峽之一。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
、诠佼a(chǎn):南朝宋尚書庫部郎,撰有《襄陽記》《南雍州記》等。
、酆劊╠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茴j巖:頹落的巖石。所余:所剩余的。
、莘俏翰粌H僅。
、拶桑和韧。衡:即衡山,五岳中的南岳。主體部分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qū)和衡山、衡陽兩縣境內(nèi)。疑:即九嶷(yí)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
、呔停嚎拷。霄漢:天空。
、嘞暮螅捍笥淼膬鹤訂,夏朝的國君,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政權(quán)。
⑨其衣有血者執(zhí)之:郭璞云,不直者則血見于衣。
⑩丹山:即巫山。
丹陽:在今湖北省秭歸縣東南。
行:出嫁。
高唐之阻:一作“高唐之姬”。
行雨:游移的雨滴。
【譯文】
江水繼續(xù)東流,穿過巫峽,巫峽是杜宇所鑿,以疏通江水。郭仲產(chǎn)說:按《地理志》,巫山在巫縣縣城西南,但現(xiàn)在縣城東卻有巫山,或許這是郡縣治所地址常有遷移變動的緣故吧。江水穿過山峽東流,經(jīng)過新崩灘。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此處山崩,晉太元二年(367)再次山崩。山崩那天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水涌高達數(shù)十丈,F(xiàn)在灘上有很多巨石,圓的如飯籮,方的如房屋,都是從山崖上塌下的,致使急流奔騰怒吼,所以叫新崩灘。崩塌后留下的石峰,與許多別的山嶺相比起來,顯得還是相當高峻的。下流十多里有大巫山,這座山的高峻不但是三峽所沒有的,而且可以與岷山和峨眉山一爭上下,與衡山和九嶷山互比高低,周圍相連的群山,都是高入青云,只有攀登到天上,才分辨得出它們的高下。大巫山是司法之神孟涂的居處!渡胶=(jīng)》說:夏啟的臣子孟涂,在巴做了司法之神,巴人到孟涂的住所來告狀,他只把衣服上有血跡的人抓住,決不濫殺無辜,而有好生之德。他住在山上,在丹山西面。郭景純說:丹山在丹陽,屬巴郡。丹山西就是巫山。此外,赤帝的女兒也住在這里,就是宋玉所說的天帝的小女兒,名叫瑤姬,她還沒有出嫁就死了,葬在巫山的南面,精魂化成草,結(jié)成靈芝。這就是所謂居于高唐險阻處的巫山神女,早上她是飄蕩的'云,向晚她是游移的雨,每天早晚,都在陽臺下面。次日一早,楚王起來一看,果然像神女所說的一樣,于是就為她修建廟宇,稱為朝云。山峽從起點到終點長一百六十里,稱為巫峽,大概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①,兩岸連山,略無闕處②。重巖迭嶂③,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④,不見曦月⑤。至于夏水襄陵⑥,沿訴阻絕⑦,或王命急宣⑧,有時朝發(fā)白帝⑨,暮到江陵⑩,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①自:在。三峽:“長江三峽”的簡稱,其說不一,一般指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但《水經(jīng)注》以廣溪峽、巫峽、西陵峽為三峽。
、诼詿o:全無,沒有一點。闕處:空隙、缺口。
③重巖迭嶂(zhànɡ):重重疊疊的高山險峰。嶂:形勢高險像屏障的山巒。
、茏苑牵撼。停午:正午。夜分:半夜。
、蓐兀▁ī)月:日月。
、拗劣冢旱鹊健O乃合募镜暮樗O辶辏核仙搅。
、哐兀喉樍鞫隆TV(sù):同“溯”,逆水而上。阻絕:阻隔,隔絕。
、嗷颍河袝r候。王命:朝廷下的命令。急宣:急速傳達。
⑨白帝:古城名,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東白帝山上。
、饨辏航窈笔∏G州市。
雖:即使。乘奔:騎著快馬。御風(fēng):駕御疾風(fēng)。
不以疾:也算不上急速。
絕巘(yǎn):極高的山頂。怪柏:奇形怪狀的柏樹。
飛漱(shù):疾速地沖蕩。
良:極其,非常。趣味:情趣。
晴初:雨后剛放晴。霜旦:秋季的早晨。
林寒:山林中氣候寒冷。澗肅:溪澗里清冷。
高猿:處在高山上的猿猴。長嘯:拉長聲音呼叫。
屬引:連綴和鳴。凄異:特別凄涼。
哀轉(zhuǎn):悲哀婉轉(zhuǎn)的聲音。久絕:很長時間才消失。
【譯文】
三峽七百里的水路間,兩岸山脈連綿不絕,其間沒有一點空缺之處。層沓的巖石和峰巒,遮住天空,掩住陽光,不到中午和夜里,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天,大水升漲,淹沒了丘陵,不論上水還是下水就都阻斷了。如果朝廷頒發(fā)詔令火急傳達,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晚間就可到江陵,其間行程一千二百里,雖然騎著快馬,乘著疾風(fēng),也沒有這般迅速。春天和冬天時節(jié),又另是一番景象:白浪輕揚,澄潭泛綠,清波間映著倒影,陡峻的峰巒上長滿奇詭的柏樹,懸崖上的瀑布飛奔直下,這種林泉山石的奇秀風(fēng)光,真是引人入勝。每逢初晴的日子和凝霜的清晨,山林寒寂,澗水無聲,高處卻常常傳來猿猴一聲聲不斷的長嘯,聲音十分凄楚,空谷里回蕩著裊裊的余音,久久方才消失。所以漁夫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原文】
江水又東逕黃牛山①,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迭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②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③,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回④,雖途逕信宿⑤,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⑥,回望如一矣。
【注釋】
、冱S牛山:與下文的“黃牛灘”,均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nèi)。
②色:形狀。
③成就:形成。分明:清晰逼真。
、芗u(yū)回:回旋,環(huán)繞。
⑤信宿:兩三日。
⑥紆深:回環(huán)幽深。
【譯文】
江水繼續(xù)東流,經(jīng)過黃牛山,山下有灘,叫黃牛灘。南岸峰嶺層疊而起,最外重的高崖間有一塊巖石,形狀像一個人背著刀,牽著牛;人色黑,牛色黃,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是人跡不到的地方,也就無法去看個究竟了。這塊巖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環(huán)曲折,因而雖經(jīng)兩三天的航程,還能看到這塊奇巖。所以行人編了一首歌謠說:清晨從黃牛起程,晚上在黃牛棲身,三個清晨又三個晚上,黃牛還是這般模樣。歌謠是說水路迂回深曲,回頭眺望時,仿佛總是還在同一個地方。
【原文】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①,《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②。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③,山谷傳響④,泠泠⑤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⑥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⑦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⑧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⑨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迭崿秀峰⑩,奇構(gòu)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xí)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
【注釋】
、傥髁陯{:長江三峽之一。西起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guān)。為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
②形容:形狀。像類:相像類似。
、壑燎澹簶O其清越響亮。
、茼懀夯芈。
、葶鲢觯1ínɡ):形容聲音清越。
、奚剿桑杭丛剿桑蛔麽,東晉文學(xué)家,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曾任宜都太守。
⑦書記:書中記載。
⑧曾無:全無,沒有一個。
、巅`躋:親自登臨。
、獾鼚╠ié’è):重重疊疊的高崖。秀峰:高峻的山峰。
固:的確。難以辭敘:很難用言辭描敘。
離離蔚蔚:濃密茂盛的樣子。
霞氣:彩霞和云氣。表:外邊。
彌習(xí)彌佳:越看越美妙。習(xí):反復(fù),屢次。
信宿:兩三天。
履歷:經(jīng)歷,經(jīng)過。
驚:驚喜,驚異。
【譯文】
江水又東流,經(jīng)過西陵峽!兑硕加洝氛f:從黃牛灘往東進入西陵境內(nèi),到峽口的百里左右航程中,山水環(huán)繞曲折。兩岸高山峻嶺層層疊疊,不到正午或夜半,看不見太陽和月亮。絕壁有的高達千丈,巖石色彩繽紛,形狀常常很像某種事物。樹高林密,經(jīng)冬常綠不凋。猿鳴聲極其清越,山谷里回聲蕩漾,久久不絕。所謂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說:常聽人們說,峽中水流險急,書中的記載和口頭的傳聞,都是講述身臨險境時的可怕情景,以此來相告誡,卻沒有人談到這里山水之美的。待到我親身踏上這片土地,一到這里就滿懷欣喜,這才相信耳聞總不如親見了。那層疊的崖壁、秀麗的峰巒,奇形怪狀,姿態(tài)萬千,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林木參差,郁郁蔥蔥,高與云霞相接,仰觀山色,俯視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連游賞了兩天,不覺樂而忘返;平生親眼所見的景物,沒有像這樣壯麗的了。我一邊為自己能一睹這樣的奇觀而高興,一邊又想,山水如果有靈,那么千秋萬代之中能夠得到一個知己,也該感到驚喜了!
水經(jīng)注江水原文及翻譯
【原文】
岷山①,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徼外②,江水所導(dǎo)也!兑嬷萦洝发墼唬捍蠼矗唇袼,始發(fā)羊膊嶺④下,緣崖散漫⑤,小水百數(shù),殆未濫觴矣。東南下百余里至白馬嶺⑥,而歷天彭闕,亦謂之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⑦為蜀守,冰見氐道縣⑧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其形如闕⑨,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fā)源濫觴⑩者也。漢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揚雄《反離騷》云: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騷》也。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guān),而歷氐道縣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統(tǒng)之。縣,本秦始皇置,后為升遷縣也!兑嬷萦洝吩唬鹤园遵R嶺回行二十余里至龍涸;又八十里至蠶陵縣;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鏡;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許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濕坂,江稍大矣。
【注釋】
、籴海╩ín)山:山名,古稱汶山。自四川、甘肅兩省邊境綿延到四川境內(nèi),主體部分在四川省北部。即下文的“瀆山”、“汶阜山”。
、卺瑁╦iào)外:塞外。
、邸兑嬷萦洝罚簳卟辉。
、苎虿玻╞ó)嶺:在四川省松潘縣西北岷山之麓,岷江發(fā)源于此。古人以為岷江是長江的主源,因而有大江發(fā)源于此嶺的說法。
⑤緣崖:沿著山崖。散漫:分散漫溢。
、薨遵R嶺:在今四川省松潘縣西北。
⑦李冰:戰(zhàn)國秦昭王時為蜀郡太守,鑿離堆以灌溉諸郡,沃野千里,而無水患,號為陸海。
、嘭担╠ī)道縣:古縣名,即湔(jiān)氐道,本湔氐地,秦置,治今四川省松潘縣北。
⑨闕(què):官門、城門兩側(cè)的高臺,中間有道路,臺上起樓觀。
⑩發(fā)源濫觴(1àn shānɡ):語出《荀子·子道篇》:“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睘E觴:江河發(fā)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
揚雄:一作楊雄,西漢文學(xué)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蜀郡:古郡名,戰(zhàn)國秦置,治今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汶山郡:古郡名,西漢置,治今四川省茂縣。
升遷縣:古縣名,西晉置,治今四川省松潘縣西北。
回行:迂回奔流。龍涸:故址在今四川省松潘縣。
蠶陵縣:古縣名,西漢置,因在蠶陵山下得名,治今四川省茂縣北疊溪。
北部:即北部都尉治。南朝齊置,治今四川省茂縣西北。
【譯文】
岷山就是瀆山,水叫瀆水;又叫汶阜山,遠在塞外,江水就發(fā)源在那里!兑嬷萦洝氛f:大江的源泉,按現(xiàn)今所知,開頭是從羊膊嶺下流出,水沿山崖散開,涓涓細流多以百計,淺得幾乎連酒杯也浮不起來。水向東南流瀉一百多里,到達白馬嶺,經(jīng)過天彭闕,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當蜀郡太守,李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形狀如門,稱為天彭門,又叫天彭闕。江水從這里起,上流十分細弱,所謂發(fā)源時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漢元延年間(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揚雄作賦,在《反離騷》中說:從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為《反騷》。江水從天彭闕東經(jīng)汶關(guān),又流過氐道縣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劃蜀郡北部設(shè)置汶山郡,以管轄該縣。氐道縣原是秦始皇所置,后來改為升遷縣!兑嬷萦洝氛f:江水從白馬嶺縈紆流奔二十多里,到龍涸;又八十里,到蠶陵縣;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鏡;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寬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達舊汶山郡時,寬度才有兩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濕坂,江才稍大了一點。
【水經(jīng)注江水文言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水經(jīng)注江水的文言文翻譯07-25
水經(jīng)注河水文言文翻譯03-26
水經(jīng)注易水滱水文言文翻譯03-31
水經(jīng)注疏文言文閱讀理解附答案03-30
酈道元《水經(jīng)注·易水》的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04-20
文言文的翻譯12-28
文言文翻譯03-31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03-31
鄭人買履文言文翻譯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