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文言文教案集合6篇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言文教案 篇1
閱讀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題。
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時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翼、楊修等為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shù)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①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植益內(nèi)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三國志?魏書十九?陳思王傳》)
【注】①馳道:也稱御道,專供天子行車之道。②司馬門:即宮門,每門有司馬主管。
16.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義作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信評論
B.每進見難問詰難
C.飲酒不節(jié)節(jié)制
D.公車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使各為賦
、诠仕於樗
B.①應聲而對
、诙踩涡远
C.①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
、谟簿热,呼有所敕戒
D.①以楊修頗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誅修
18.比較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太祖甚異之
、谥布纫圆乓姰
③文帝御之以術
、軐m人左右,并為之說
A.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B.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C.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D.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19.對曹植未能被立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性簡易,不治威儀。
B.文帝暗用權術對付曹植,矯情自飾。
C.宮女和曹操身邊的人都說曹植的壞話。
D.曹植飲酒不節(jié),終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譯: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譯: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3、通過本文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了解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教學用具:
PPT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高中階段,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對學習所應持的態(tài)度和方法,相信同學們也都了解很多。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人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對學習所應持有的態(tài)度及方法進行了闡述,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荀子,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感知他的觀點。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diào)施仁政、行王道,強調(diào)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強調(diào)“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討:
1、這是一篇議論文,課文既然是“勸學”,也就是勸勉人去學習,那么,你覺得文中哪句話可以作為課文的中心論點呢?
明確:“學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這里是兩個詞,“可”即相當于今天所講的“可以、能夠”,“以”僅作為起舒緩作用的語氣助詞。
2、那么,作者是如何來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課文大家都預先翻譯過了,下面同學們可以把這一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坝凇保航樵~,第一個相當于“從”;第二個相當于“比”。
木直中繩。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為輪!拜姟蓖盁А,通假字。這也是一個省略句,“以為”中省略了賓語“之”。
雖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判斷句的標志。
金就礪則利!敖稹,古今異義詞。這里指“金屬做成的刀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叭铡泵鳡睿刻、每日。“乎”同“于”,相當于“對”。介賓短語后置句。“而”連詞,表并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已。“知”同“智”,“而”連詞,表遞進。
3、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意義,那么,作者講到了學習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呢?其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式呢?
明確:比喻論證。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 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
總結:知明而行無過矣。
四、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jīng)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來感學習后兩段的內(nèi)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jīng)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課文的后兩段。
二、文本研析:
1、還是按照上節(jié)課的程序,同學們首先將第二段自己在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吾嘗終日而思矣!岸笔潜硎拘揎椀倪B詞。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相當于結構助詞“的”。
“所學”是“所字結構”,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登高而招。“而”表修飾的連詞。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而”表示轉折的連詞。
非利足也。“利”為使動結構,“使……銳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凹佟保航柚!八泵鲃,游泳。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 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 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yǎng)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zhì)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tài)度?當時人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 憑借 今:因果關系連詞
從而 古:跟從并且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 討論:
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
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
6、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
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
吾師道也 (學習道理)
師道之不復 (從師的道德風尚 )
惑而不從師 (老師 )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3、古今異義詞辨析
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4、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5、 讀本段。思考:本段的論點是什么?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為什么韓愈要這么說?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6、 討論:《勸學》中有一句與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論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之師有何區(qū)別?你認為韓愈對君子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現(xiàn)代觀點?
7、 教師總結,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yè):背誦當堂所學的內(nèi)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 闡明了從師的意義;2)也說明了從師的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雖為附記性質(zhì),但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三)問題探討:
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
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jīng)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
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nèi)容來分析一下?
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
《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zhì)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稁熣f》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xiàn)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yǎng)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并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于功利),而在于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論證結構
提出中心論點
正面闡述(必要性、原則)反面闡述(對比)
例證:孔子 附記:贊揚
四、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五、作業(yè):背誦全文;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jù)課后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fā)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nèi)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內(nèi)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文言文兩則》教學設計A案,文言文兩則,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調(diào)動多種朗讀手段,了解《蒹葭》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通過對關鍵詞句的閱讀體驗,了解《蒹葭》的表現(xiàn)手法,初步掌握《詩經(jīng)》的賞析方法。
3、 通過學習《蒹葭》,感受《詩經(jīng)》的藝術魅力。
說明:
《蒹葭》作為《詩經(jīng)》名篇對于高中學生作詩歌鑒賞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進行閱讀鑒賞之前教師要對《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有一定的介紹,在這基礎上,通過充分誦讀,對關鍵字詞的反復咀嚼,應該可以幫助學生把握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詩經(jīng)》的賞析方法。同時,調(diào)動畫面、音樂等多種因素可營造和諧美妙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中。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了解《蒹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現(xiàn)手法,初步掌握《詩經(jīng)》的賞析方法。
2、 難點:感受《詩經(jīng)》的藝術魅力。
說明:
“詩無達詁”,所以對本詩的主題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diào)學生對具體語言個性化的體驗,教師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對于感受《詩經(jīng)》的藝術魅力學生較難把握,因此教師點撥和學生自己平時的閱讀體驗相結合來化解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資料準備: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畫面
提問:你所知道的描繪秋景的詩句。交流自己所積累的描繪秋景的'詩句。從歌曲、畫面和古詩句中感受秋的氛圍,為課文的研習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文研習
思想內(nèi)容朗讀課文:1、把握文中描寫蒹葭、白露、伊人的關鍵詞。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情景
3、概括詩歌主題。朗讀后學生找出描寫蒹葭、白露、伊人的關鍵詞。如蒹葭:蒼蒼—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 (形態(tài))
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情景,初步感知詩歌主題。朗讀為學生把握詩歌思想內(nèi)容打下基礎,并在找關鍵詞和描繪詩中情景的過程中把握本詩思想內(nèi)容——。一說,愛情詩;一說,明志詩;一說,人生哲理詩。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詩無達詁”,我們可以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見”之情,“執(zhí)著追求”之意,“堅貞不渝”之志是不變的。
課文研習
表現(xiàn)手法根據(jù)課前對《詩經(jīng)》表現(xiàn)手法的了解和積累,分析《蒹葭》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
提示:從“興”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讀詩歌,找出起興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鑒賞,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補充,進一步體會《蒹葭》的意境。這部分的研習是本詩學習的難點,憑個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補充讓學生較全面掌握本詩的表現(xiàn)手法并了解到學習中互助協(xié)作的重要性。
賞析詩歌立足于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賞析
立足于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賞析學生自選角度對《蒹葭》進行賞析,小組討論,推選一部分進行全班交流。
結束新課
布置作業(yè)放歌曲《在水一方》,師生共同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邊欣賞音樂,邊回顧以前學過的相關詩歌,感受《詩經(jīng)》的藝術魅力。通過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進一步感受《蒹葭》的藝術魅力。
思路點撥
本詩是先秦的詩歌,對于第一次接觸《詩經(jīng)》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梢砸岳首x為突破口,初讀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再讀以感受詩歌的畫面美;精讀以感受賦興手法的韻味美。由讀到品,帶領學生走近《詩經(jīng)》、賞析《詩經(jīng)》進而學會研讀《詩經(jīng)》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練習舉隅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基本掌握了研習和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請于課后自主研習和賞析《采薇》,并完成研習報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賞析文。
附:《采薇》研習報告
一、 吟誦全詩,疏通詞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情景。
二、 詩人通過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賦、比、興手法在本詩中的具體運用:
四、 《采薇》與《蒹葭》兩詩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上有何異同點?
五、 請用500字寫一篇《采薇》的賞析文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對文言文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考點說明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jù)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diào)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jù)句子成分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后各詞聯(lián)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后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二、知能圖譜
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lián)詞后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
三、 方法指導
確定節(jié)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fā)語詞)、關聯(lián)詞后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diào)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fā)語詞和關聯(lián)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fā)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 “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 何嘗、其等。
關聯(lián)詞:且、雖、因、“惟”、 “故”等。
誦讀時,這些詞語后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后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的,要分開讀。如:
、俟侍鞂⒋笕斡/是人也。
、诳/以一戰(zhàn)。
、壑/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愿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 來”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jù)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傧鹊/不以/臣卑鄙!俺急氨伞笔侵髦^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谟乐/爭/奔走焉!盃帯笔恰氨甲摺钡臓钫Z,應該分開讀。
、奂涯/秀而繁陰。
、軉/今是何世
、菘/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fā)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后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例④⑤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配的對象之間也要作停頓。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倨湟/犬坐/于前
、谏叫/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詞“坐”,譯為“像狗一樣”;例②中的“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
5、“而”字后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佟岸痹诰渲腥绻B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后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凇岸痹诰渲腥绻B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么爾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fā)生了,后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fā)生了,這時“而”后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后面的動詞連讀。
、邸岸边B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后不應該停頓。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鼙硎境羞f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
、贀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
②余聞而愈悲。⑤⑥
6、停頓應體現(xiàn)句子結構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谡坝囫R首/可也。如果讀成“瞻余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為原句是主謂結構,在“可”后停頓,就改變了原意。
③“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
④“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7、節(jié)奏停頓要體現(xiàn)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霸佟、“三”后省略動詞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xiàn)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作亭者誰,盧陵/歐陽修也。盧陵是地名,后面應該停頓。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后停頓。如:
余聞之也/久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也”不是謂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余聞之/也久”,“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0、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jù)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地停頓。如:
、籴t(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诰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
例①意思是“醫(yī)生喜歡醫(y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作為功勞 ”,這樣,讀時就可以分別
把“醫(yī)之好治不病”和“以為功”讀在一起,即“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例②的意思是“處在朝庭的高位上,就為它的人民擔憂”這樣,句中的停頓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1、詩句節(jié)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guī)律性,一般說來是兩字一停頓,即按音節(jié)停頓。如: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谔扉T/中斷/楚江/開
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如上面的兩句可讀為“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涉及到文字、詞義、語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掌握一些古詩文的朗讀停頓知識,并誦讀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養(yǎng)提高自己的語感,熟練地處理文言文的朗讀停頓。
四、技巧突破
1、根據(jù)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jié)奏
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xiàn)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ǎ保 下列語句朗讀節(jié)奏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 )故 / 天將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過,然后 / 能改
( D )出 / 則無敵國外患者,國 / 恒亡
(2) 劃分下邊句子朗讀的節(jié)奏,每個分句只劃一處(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3) 予 / 嘗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ǎ矗 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2、根據(jù)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jié)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fā)語詞),表示將發(fā)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fā)語詞后進行停頓,如:
。ǎ担 蓋 / 一歲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說》)
。ǎ叮 夫 / 環(huán)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jù)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jié)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于我們確定朗讀節(jié)奏:停頓往往在“之”后,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于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7) 醫(y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
四、根據(jù)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jié)奏
若句首出現(xiàn)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后面要加以停頓。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11) 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五、根據(jù)文句內(nèi)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jié)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jù)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jié)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 (《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jié)奏,還是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nèi)在的邏輯意義。
附:例( 1 )的答案選 D ;例( 2 )的朗讀節(jié)奏正確劃分為:故 / 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 / 必勝矣。
【文言文教案】相關文章:
《文言文》教案02-13
文言文教案02-22
文言文口技教案03-08
文言文閱讀教案02-25
文言文教案六篇03-13
文言文教案五篇02-27
《學弈》文言文教案03-18
文言文教案(15篇)03-07
文言文教案7篇02-09
文言文教案20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