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5-01-14 17:54:55 曉麗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原文及翻譯

          《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作者王守仁(1472-1529) 漢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tǒng)軍征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摹痘綍鹤鸾?jīng)閣記》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

          作者: 王守仁

          經(jīng),常道也。其在于天,謂之命;其賦于人,謂之性。其主于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于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陰陽消息之行焉,則謂之《易》;以言其紀綱政事之施焉,則謂之《書》;以言其歌詠性情之發(fā)焉,則謂之《詩》;以言其條理節(jié)文之著焉,則謂之《禮》;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則謂之《樂》;以言其誠偽邪正之辨焉,則謂之《春秋》。是陰陽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誠偽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夫是之謂六經(jīng)。六經(jīng)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jié)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經(jīng)也,求之吾心之陰陽消息而時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紀綱政事而時施焉,所以尊《書》也;求之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發(fā)焉,所以尊《詩》也;求之吾心之條理節(jié)文而時著焉,所以尊《禮》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所以尊「樂」也;求之吾心之誠偽邪正而時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蓋昔者圣人之扶人極,憂后世,而述六經(jīng)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慮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其子孫者,或至于遺忘散失,卒困窮而無以自全也,而記籍其家之所有以貽之,使之世守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窮之患。故六經(jīng)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jīng)之實,則具于吾心。猶之產(chǎn)業(yè)庫藏之實積,種種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shù)目而已。而世之學者,不知求六經(jīng)之實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響之間,牽制于文義之末,硁硁然以為是六經(jīng)矣。是猶富家之子孫,不務守視享用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實積,日遺忘散失,至為窶人丐夫,而猶囂囂然指其記籍曰:「斯吾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也!」何以異于是?

          嗚呼!六經(jīng)之學,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說,是謂亂經(jīng);習訓詁,傳記誦,沒溺于淺聞小見,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謂侮經(jīng);侈淫辭,競詭辯,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猶自以為通經(jīng),是謂賊經(jīng)。若是者,是并其所謂記籍者,而割裂棄毀之矣,寧復之所以為尊經(jīng)也乎?

          越城舊有稽山書院,在臥龍西岡,荒廢久矣?な匚寄夏暇蠹,既敷政于民,則慨然悼末學之支離,將進之以圣賢之道,于是使山陰另吳君瀛拓書院而一新之,又為尊經(jīng)閣于其后,曰:「經(jīng)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归w成,請予一言,以諗多士,予既不獲辭,則為記之若是。嗚呼!世之學者,得吾說而求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為尊經(jīng)也矣。

          【譯文】

          經(jīng)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它在天稱為“命”,秉賦于人稱為“性”,作為人身的主宰稱為“心”。心、性、命,是一個東西。它溝通人與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之間,貫通往古來今,無處不存,無處不是同樣,無處可能改變的存在,所以它是永恒不變之道。它表現(xiàn)在人的情感里,便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謙讓之心,是非之心;它表現(xiàn)在人際關系上,便是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兄弟之序,朋友之信。因此惻隱心、羞惡心、謙讓心、是非心,也就是親、義、序、別、信,是同樣一件東西;都是心、性、命。這些都是溝通人與物,普及四海,充塞天地,貫穿古今,無處不存,無處不相同,無處可能改變的存在,即永恒不變之道。這永恒不變之道,用以闡述陰陽盛衰的運行,便稱它為《易》;用以表明紀綱政事的施行,便稱它為《書》;用以傳達歌詠性情的感發(fā),便稱它為《詩》;用以顯示體統(tǒng)儀節(jié)的表征,便稱它為《禮》;用以宣泄欣喜和平的躍動,便稱它為《樂》;用以辨別真假邪正的標準,便稱它為《春秋》。因此陰陽盛衰的運行,以至于真假邪正的評價,同樣是一個東西;都是心、性、命。這些都是溝通人與物,普及四海,充塞天地,貫穿古今,無處不存,無處不相同,無處可能改變的真理,唯其如此所以稱為六經(jīng)。六經(jīng)不是別的,就是我們心中永恒不變之道。因此《易》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內(nèi)心的陰陽盛衰的經(jīng):《書》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紀綱政事的經(jīng);《詩》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歌詠性情的經(jīng);《禮》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體統(tǒng)儀節(jié)的經(jīng);《樂》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欣喜和平的經(jīng);《春秋》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真假邪正的經(jīng)。君子的對待六經(jīng),省察心中的陰陽盛衰而使之及時運行,這才是尊重《易》;省察心中的紀綱政事而使之及時施行,這才是尊重《書》;省察心中的歌詠性情而使之及時感發(fā),這才是尊重《詩》;省察心中的體統(tǒng)儀節(jié)而使之及時表露,這才是尊重《禮》;省察心中的欣喜和平而使之及時躍動,這才是尊重《樂》;省察心中的真假邪正而及時地辨明,這才是尊重《春秋》。

          大抵古代圣人的匡扶人間正道、耽心后世的頹敗而著述六經(jīng),正如同富家的上一輩,耽心他們的產(chǎn)業(yè)和庫藏中的財富,到子孫手里會被遺忘散失,不知哪一天陷入窮困而無以自謀生活,因而記錄下他們家中所有財富的賬目而遺留給子孫,使他們能永世守護這些產(chǎn)業(yè)庫藏中的財富而得以享用,以避免貧困的禍患。所以六經(jīng),是我們內(nèi)心的賬本,而六經(jīng)的實際內(nèi)容,則具備在我們內(nèi)心,正如同產(chǎn)業(yè)庫藏的財富,各種各樣的具體物資,都存在家里。那賬本,不過記下它們的名稱品類數(shù)目罷了。而世上學六經(jīng)的人,不懂得從自己的心里去探求六經(jīng)的實際內(nèi)容,卻空自從實際之外的仿佛的形跡之中去探索,拘守于文字訓詁的細枝末節(jié),鄙陋地以為那些就是六經(jīng)了,這正像富家的子孫,不致力守護和享用家中的產(chǎn)業(yè)庫藏中的實際財富,一天天遺忘散失,而終于變成窮人乞丐,卻還要曉曉地指著賬本,說道:“這便是我家產(chǎn)業(yè)庫藏的財富!”同這有什么兩樣?唉!六經(jīng)之學,它的不顯揚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重視功利,崇奉謬論,這叫做淆亂經(jīng)義;學一點文字訓詁,教授章句背誦,沉陷于淺薄的知識和瑣屑的見解,以掩蔽天下的耳目,這叫做侮慢經(jīng)文;肆意發(fā)表放蕩的論調(diào),逞詭辯以取勝,文飾其邪惡的心術和卑劣的行為,馳騁世間以自高身價,而還自命為通曉六經(jīng),這叫做殘害經(jīng)書。像這樣一些人,簡直是連所謂賬本都割裂棄廢掉了,哪里還知道什么叫做尊重六經(jīng)呢!

          越城過去有稽山書院,在臥龍西崗,荒廢已久了。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在治理民政之暇,即慨然痛惜晚近學風的頹敗,將使之重歸于圣賢之道,于是命山陰縣令吳瀛君擴大書院使之一新,又建造一座尊經(jīng)閣于書院之后,說道:“經(jīng)學歸于正途則百姓就會振發(fā),百姓振發(fā)那便不會犯罪作惡了!弊鸾(jīng)閣落成,邀我寫一篇文章,以曉喻廣大的士子,我既推辭不掉,便為他寫了這篇記。唉!世上的讀書人,掌握我的主張而求理于內(nèi)心,當也大致接近于知道怎么樣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經(jīng)的了。

          【賞析】

          本文名為尊經(jīng)閣作記,實際上只有結尾一段,用極為概括的語言涉及這個閣的有關方面,絕大部分篇幅都是在闡述作者的哲學思想,即“心外無物”的世界觀,可以說是一篇別開生面的文章。正如清人吳楚材所評論:“陽明先生一生訓人,以良知良能,根究心性,于此記略,已具備矣!笨梢哉f,本文是濃縮了的陽明學說的全貌。

          論證層層深入,正反論據(jù)互見,是全文的一大特點。文章先從六經(jīng)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談起,繼而結合了人際關系的各個方面說明了六經(jīng)是“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的“常道”,它作用于人生的整體,是我們無法回避的。接著,作者不厭其煩地從六經(jīng)的核心內(nèi)容、學習方面進行全面地分析。而后又對那些舍本逐末的“世之學者”的錯誤認識和不良傾向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批評和斥責。直到結尾時,即便是介紹寫作本文的緣由,作者也還語重心長地希望“世之學者得吾說而求諸其心”。首尾貫通一氣,中心非常明確。

          在行文上,全文多用排比句,而且是同一句式多次出現(xiàn)。如第二、三、四段的開頭都是這幾句話:“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表面看起來似乎是重復,實際上這是作者所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同時,這種手法在結構上還起到了加固作用,把這幾個段落牢牢地結合成為一個整體。此外,在比喻的運用上,在用詞的靈活多變上,都顯現(xiàn)出作者一定的功底。

          詞句注釋

          1.

          經(jīng):此為對儒家典范著作的尊稱。

          2.

          常道:指常行的義理和法則。

          3.

          命:天命。朱熹言:“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

          4.

          性:人的本性。

          5.

          心:通稱思想和意念。

          6.

          一:統(tǒng)一。此句謂這三者是統(tǒng)一的。

          7.

          通人物:適用于各種人物。

          8.

          達四海:謂暢游天下。

          9.

          塞天地:謂充滿天地之間。

          10.

          亙古今:貫串古今。

          11.

          “無有乎弗具”四句:沒有不具備的,沒有不相同的,沒有任何改變的,這就是常道。

          12.

          其應乎感也:它反應在情感上。

          13.

          其見于事也:它表現(xiàn)在事情上。見,即“現(xiàn)”。

          14.

          陰陽:指宇宙間貫通物質(zhì)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

          15.

          消長:增減,盛衰;謂變化。

          16.

          紀綱政事:指國家的法度政務。

          17.

          歌詠性情:以詩歌吟詠思想感情。

          18.

          條理節(jié)文:指禮節(jié)秩序。

          19.

          欣喜和平:指歡喜而平和的樂聲。

          20.

          誠偽邪正:真誠、虛偽、邪惡、正義。

          21.

          六經(jīng):儒家的六種經(jīng)典著作,即《易》、《書》、《詩》、《禮》、《樂》和《春秋》。

          22.

          消息:發(fā)展變化,同“消長”。

          23.

          時:適時,合于時宜。后文五個“時”,同此。

          24.

          扶:匡扶,扶正。

          25.

          人極:即綱紀,指社會的準則。

          26.

          憂后世:猶為后人著想。

          27.

          述六經(jīng):對六經(jīng)進行闡述釋解。

          28.

          卒:最終。

          29.

          困窮:艱難窘迫。

          30.

          自全:保全自己。

          31.

          記籍:造冊登記。

          32.

          貽:遺留。

          33.

          種種色色:各種各樣。

          34.

          特:僅僅,只不過。

          35.

          名狀:名稱及形狀。

          36.

          考索:研求探索。

          37.

          影:影子;響:回聲。影響謂空泛無據(jù)的傳述。

          38.

          牽制:猶拘泥束縛。

          39.

          文義之末:指文章中非根本的、次要的義理或內(nèi)容。

          40.

          硁硁然:形容固執(zhí)淺陋貌。

          41.

          猶:猶如,好像。

          42.

          務:致力于。

          43.

          守視:看護守衛(wèi)。

          44.

          窶人:窮苦之人。

          45.

          丐夫:討飯的人。

          46.

          “尚功利”三句:崇尚功名利祿,信奉荒謬有害的言論。

          47.

          習:反復學習。

          48.

          訓詁:此指對古書字句所作的解釋。

          49.

          傳:傳授。

          50.

          記誦:歌記背誦。古人認為“以明六經(jīng)大法之歸”為上,記誦其次也。故言。

          51.

          沒溺:沉迷。

          52.

          淺聞小見:淺薄的見解。

          53.

          涂:堵塞,蒙蔽。

          54.

          侈淫詞:張揚邪僻荒誕的言論。

          55.

          竟詭辨:辨,通“辯”。為貌似正確而實際上顛倒是非的言論爭辯。

          56.

          飾:粉飾,偽裝。

          57.

          奸心盜行:作惡之心與行為。

          58.

          逐世:近世、近期。

          59.

          壟斷:把持。

          60.

          賊經(jīng):損害、敗壞經(jīng)典。

          61.

          寧:副詞,用于反問句中,可譯為“難道”。

          62.

          越城:即今之紹興,因為古越國之都而得名。

          63.

          稽山:會稽山的簡稱。

          64.

          書院:宋至清代私人或官府設立的供人讀書、講學的處所,有專人主持。清光緒二十七年后廢此名。

          65.

          臥龍:山名,位于浙江紹興縣,越大夫文種葬于此,故又名種山。

          66.

          郡守:此襲用舊稱,稱知府為郡守。

          67.

          南君大吉:南大吉,字元善,渭南(今陜西渭南市)人,正德進士,官紹興知府。

          68.

          敷政:施行教化。

          69.

          慨然:感慨貌。

          70.

          悼:傷感。

          71.

          末學:猶后學。

          72.

          支離:流離、流落他處。

          73.

          山陰:舊縣名,秦置,因位于會稽山之北而得名,今為浙江紹興縣。

          74.

          拓:擴大。

          75.

          一新:全部裝飾如新建的。

          76.

          為:此處猶建立、建造。

          77.

          邪匿:意同邪惡,指行為不正而又兇惡的人。

          78.

          諗:規(guī)諫,勸告。

          79.

          多士:眾多的賢士。

          80.

          不獲辭:推辭沒有獲準,無法拒絕。

          81.

          諸:之乎的合音詞。

          82.

          庶乎:猶言“庶幾乎”,差不多。

          創(chuàng)作背景

          明武宗時,山陰縣令吳瀛在紹興府知州南大吉的委派下,重修紹興的稽山書院,并在書院后面筑了一座尊經(jīng)閣,打算以此把人們引向圣賢的正道,使百姓興旺、邪惡消除。尊經(jīng)閣筑成后,南大吉請王守仁為之寫一篇記,以規(guī)勸當時的一些讀書人端正學習孺家經(jīng)典的態(tài)度,于是王守仁便寫下了這篇文章。

          名家評價

          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十二:“六經(jīng)不外吾心,吾心自有六經(jīng),學道者何事遠求?返之于心,而六經(jīng)之要取之當前而已足。陽明先生一生訓人,一以良知良能根究心性。于此記略,已備具矣!薄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8年),明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屬浙江)人。嘗筑室故鄉(xiāng)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弘明進士。授刑部主事,轉(zhuǎn)兵部尚書。卒謚文成。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diào)“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nèi)心中去尋找“理”,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diào)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知行合一”。他的思想在明代中期以后影響甚大,后傳至日本。著有《王文成公全書》。

        【《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文言文06-01

        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文言文05-11

        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原文及翻譯10-11

        《滕王閣序》原文及翻譯02-01

        滕王閣序的原文和翻譯08-21

        登快閣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8-08

        游冠山書院10-23

        王勃滕王閣序原文與翻譯06-24

        滕王閣序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8-27

        《游褒禪山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