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詩兩首》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古詩兩首》教學設計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并能初步感受古詩的意境。
2、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有背古詩的興趣。
3、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初步感受古詩的意境;積累名句。
教具準備:
1、語文書、《中華古詩詞誦讀》、自己收集的古詩等。
2、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自由吟誦,激發(fā)熱情
師:小朋友,古詩一直以其韻律和諧、節(jié)奏感強、讀起來瑯瑯上口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相信你們也一定會背很多古詩了吧?今天讓我們先來秀一秀,不過不能重復別人的背誦。
學生自由背誦古詩,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可請人幫忙,或大家一起幫忙。
【設計意圖】:讓孩子們自己吟誦古詩,從要求上可以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可以選擇自己會背的古詩進行展示,既滿足了學生愛表現的心理需求,同時也能激起孩子爭強好勝之心,也為下面的“秀”做了鋪墊。
第二板塊:看圖吟誦,感悟詩意
1、先看圖,想想這幅圖是我們曾經學過的那一首古詩,再來背誦。
依次為:《宿新市徐公店》、《望廬山瀑布》、《草》、《絕句》
2、對照圖文,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意。
3、齊背這四首詩。
【設計意圖】:這四首詩是上學期末所學,也是本學期課文中要求掌握的`詩,通過看圖讓學生再現當時學的影像,通過說說詩意回憶之前所學,再通過背一背達到鞏固的效果。
第三板塊:名句吟誦,提升能力
1、出示填空,考考你: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2、你知道這句詩出自誰的那一首詩嗎?
背背含有此句的詩。
【設計意圖】:通過詩句的填空讓孩子們對于古詩中的經典名句有所了解,由詩句到作者到整首詩,讓學生從初級的背逐漸過渡到了解性質的背。這樣,對于孩子們對詩的感悟更具完善。
第四板塊:出題吟誦,激起興趣
出示古詩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會背的古詩進行吟誦。
題目列表:《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烏衣巷》、《漁歌子》、《鳥鳴澗》、《春日》、《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絕句》、《題都城南莊》、《大林寺桃花》、《竹枝詞》、《滁州西澗》、《春曉》
【設計意圖】:讓學生吟誦古詩,最為低年級的學生還是要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不能讓孩子們覺得背古詩真難,而應該讓他們知道他已經會背那么多的古詩了,成功感會悄然地進駐孩子們心間。這時候再發(fā)現有同學比自己背得多,背得好,他便會產生一種不愿服輸的樣子,也使背古詩成為了一種樂趣。
《古詩》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學生了解與《行行重行行》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古詩、《古詩十九首》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
2、學生掌握詩中所運用的疊音、比興、對比的藝術手法。
3、學生通過梳理大意和逐句賞析,體味詩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藝術特色。
4、學生通過學習此詩感悟人生的悲歡離合,更懂得珍惜與親人相聚的時光。
教學重點:
1、分析詩中運用的疊音、比興、對比等修辭手法。
2、梳理詩歌大意并分“離別之恨”和“相思之苦”兩部分逐句賞析。
教學難點:
體味詩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講述法、朗讀法、談話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25分鐘)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在我國的詩歌歷史上,有一組五言詩被譽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詩十九首》。這里的古詩,是指與今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詩稱今體詩或近體詩,非律詩稱古詩或古體詩。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編的《文選》,其中收錄了東漢末年文人創(chuàng)作的十九首五言詩。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稱為《古詩十九首》的序曲。
二、梳理詩歌大意
1、學生瀏覽全詩和注釋,理解詩歌的大致內容。
2、學生齊讀全詩,思考詩歌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情感。
3、詩歌表達的是思婦的離愁別恨,那么它是如何表現這種抽象的情感的呢?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梳理一下全詩的大意。請一位同學根據注釋用自己的話翻譯一下整首詩。
參考譯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么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fā)寬大人越發(fā)消瘦。
飄蕩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xiāng)的游子不想回還。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體。)
三、“離別之恨”和“相思之苦”兩部分逐句賞析
1、經過剛才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出詩歌包含了兩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從詩歌第一句到第六句“會面安可知”,這是思婦追敘初別,著重描寫路遠相見之難,抒發(fā)離別之恨。第二部分則是從“胡馬依北風”到結尾,這一部分著重刻畫了思婦的心理活動,抒發(fā)相思之苦。思婦的離愁別恨就通過這兩部分具體地表現出來了。
2、分析到這里當然還無法領略這首詩的魅力所在,所以接下來我們要通過逐句的分析來深入細致地體味詩歌表情達意的高妙之處。
(1)我們來看第一部分——離別之恨。請大家把第一部分一起來朗讀一下,注意用緩慢憂傷的語調。
“行行重行行”,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相連!靶行小毖云溥h,“重行行”極言其遠,兼有久遠之意,翻進一層,不僅指空間,也指時間。大家思考一下,用這種疊音的手法有什么好處呢?疊音形成復沓的聲調,遲緩的節(jié)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于是,痛苦傷感的氛圍,立即籠罩全詩。接下來思婦又以“與君生別離”一句將離別之恨直接地抒發(fā)出來了。詩中的“君”,當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遠行未歸的游子。
接下來思婦以空間上的具體概念“萬余里”來告訴讀者游子遠行的距離,兩人相隔萬里,思婦以君行處為天涯;游子離家萬里,以故鄉(xiāng)與思婦為天涯,正所謂“各在天一涯”!暗缆纷枨议L”承上句而來,正因為“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才路遠難行,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見面。當時戰(zhàn)爭頻仍,社會動亂,加上交通不便,生離猶如死別,當然也就相見無期。這一部分抒發(fā)思婦的離別之恨主要是從空間的角度來表現的,突出了路遠相見之難。
(2)我們再來看第二部分。
先請同學們朗讀這一部分的內容。
丈夫越行越遠,會面越來越難,女子的思念也越來越濃烈,在極度思念中思婦展開了豐富的聯(lián)想。“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边\用了一種修辭手法,也是我們才學過的手法——比興。飛禽走獸尚且不忘本,何況人呢?這是從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那么我們來看看“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兩句又是從什么方面來聯(lián)想?——從壞的方面懷疑游子的薄幸,這里用浮云遮住太陽來比喻丈夫在外面被別的女子迷惑這樣好壞兩方面都被思婦想到了,說明她的相思確實很濃烈。而前兩句寫“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分別的日子越來越久,女子的容顏越來越憔悴,身體也越來越消瘦,而游子呢?卻在外面“不顧反”,這里用了一個對比,將女子的思念和游子的不顧反對比,更突出了前者的相思之苦。當然猜測、懷疑是無濟于事的,極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這就是“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边@里的“老”,并非實指年齡,而指消瘦的體貌和憂傷的心情,是說心身憔悴,看上去衰老。“晚”,指行人未歸,歲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謝,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紅顏易老。
最后,女子一改前面的哀傷,而勉強振作,與其憔悴自棄,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體,留得青春容光,以待來日相會。這里體現了思婦的無奈,無奈之中更包含了哀傷。
這一部分抒發(fā)的是思婦的相思之苦,那么它是從哪個角度來表現的呢?和空間相對——時間。
。3)總結詩歌表情達意的方法。
詩歌的兩個部分從內容上說分別抒發(fā)了思婦的“離別之恨”和“相思之苦”,在手法上寫“離別之恨”時主要從空間的角度來表現,而寫“相思之苦”時主要從時間的角度來表現,這樣,時間與空間相互交織,再加上疊音、比興、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把思婦的感情抒發(fā)得充分到位,淋漓盡致。
三、介紹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接觸過《古詩十九首》的同學可能了解,其中以夫妻別離、互相思念為題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那么為什么在那個年代會出現這么多表現離別的詩歌呢?這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系。東漢末年,游宦之風極盛,讀書人為了尋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貴,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四處奔走。當時政治異常黑暗,社會極為混亂,出身低下的知識分子,即使?jié)M腹經綸,也難于施展。在這種情況下,親人遠離的痛苦,就顯得更為突出!缎行兄匦行小芬蚨渤蔀椤豆旁娛攀住返男蚯。
四、總結詩歌的藝術成就。
《行行重行行》不僅因為它的題材成為《古詩十九首》的序曲,同時也因為它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古詩十九首》中的代表作。
五、布置作業(yè)。
這首詩非常值得我們熟記于心,剩下的時間就請大家自由誦讀這首詩,準備下次早讀課上默寫。
《古詩》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guī)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jié)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chuàng)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古詩》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于、首”等6個生字。
。病⒄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本課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學習時,重在朗讀、背誦。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讓學生結合課件插圖,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梢龑W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或者“體會到什么”。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古詩朗讀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勺寣W生反復練習朗讀。教師可通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薄W生展示,交流課前查閱資料所得。
。、教師可講解: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它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得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他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同桌互讀,糾正讀音。
。、默讀古詩,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解決各自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點撥、指導。
。怠⒄n件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齊讀古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再讀感悟,練習背誦
。、試著有感情朗讀,教師適當指導。
。病⒄n件出示課文插圖,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仔細觀察、思考:畫面中的景象表現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3、學生討論,對上述問題發(fā)表見解。
。础①|疑:還有什么問題?
5、同桌練習背誦這首詩。
四、趣味實踐活動
。、我說你讀。老師描述詩句的意思,學生讀出相對應的詩句。
。病⒖ㄆB詩。出示本課的生字卡片,學生按生字出現在詩句的先后順序,擺好卡片,然后連起來,試著背詩句。
五、指導寫字
。、課件出示“劉、記、枝”三個字,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說說這三個字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场⒔處煼秾,學生跟著老師書空練習。
。、學生仿寫一個字后,同桌互相評改,找出問題,進行修改。
。、自己練習寫生字。
六、布置課外閱讀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小組比賽背誦《贈劉景文》。
。、出示課題《山行》。
二、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學習所獲。
3、集體討論,解決學習中還沒有弄懂的問題。
4、小組比賽朗讀《山行》,老師針對學生情況相機進行指導。
三、趣味實踐活動
。、卡片連詞練背誦。
。、看圖貼詩句練背誦。
。场①愒姇。
、琶總小組出一個節(jié)目,集體背誦兩首古詩,一首課內,一首課外。
、菩〗M內先比賽,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
四、指導寫字
。薄⒅该麑W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寫“于、首”兩個字。集體評議。
。、教師范寫“楓”字。學生書空練習。
。、學生描紅仿寫。同桌交換評、改。
。础W生練習書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后記】
《贈劉景行》讀起來非常拗口,學生在讀上下了不少功夫。因為這首詩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是很感興趣,對于詩意的理解也比較生疏。這首古詩大部分同學已經背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幫助,學習效果較好。
《古詩》教學設計 5
活動目的
1、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學習有表情地朗誦古詩。
2、嘗試用配樂誦讀、歌唱等方式學習古詩,激發(fā)吟唱古詩的樂趣。
3、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師:小朋友,你們今天早飯都吃些啥呀?
師:那你們知道你們早上吃的饅頭、粥都是用什么做出來的呢?(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繼續(xù)提問,直至幼兒答不出)
師:告訴你們吧,它們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瞧!農民伯伯來了。
2、(出示農民鋤地的圖片):農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師:古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叫李紳,他看到農民伯伯這么辛苦的勞動就寫下了一首古詩,名字叫《憫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學習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1、(出示視頻)完整欣賞古詩一遍。
2、師:這首古詩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
3、師:那這首古詩講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逐句講解并學念古詩:
(出示Ppt2):圖上有誰?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掛在天空中紅紅的是什么呀?那你們知道什么時候的太陽最紅最熱?
老師小結: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照著大地,農民伯伯還在田里鋤草松土。
齊念第一句詩句,并學做農民伯伯除草的動作。
。ǔ鍪綪pt3):你們看農民伯伯的'臉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
老師小結:太陽火辣辣的照著,一會兒工夫農民伯伯的臉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農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齊念第二句詩句,并學做農民伯伯擦汗的動作。
(出示Ppt4):這是什么?誰知道我們每天吃的飯是從哪里來的?
齊念第三、四句詩句,并學每天吃飯的動作和牢記在心的動作。
4、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誦兩遍)
5、師:小朋友念得真不錯,如果配上音樂來念一念會怎么樣呢。(配樂朗誦兩遍)
6、師: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個個小詩人了。下面我們再把剛才的動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動作配樂朗誦兩遍)
7、師:剛才我發(fā)現有幾個小朋友朗誦非常好,我們請他們上來表演,(個別幼兒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歡我》的曲調學習用歌唱古詩,萌發(fā)喜歡古詩的情感。
1、師:老師還把這首好聽的古詩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曲,一起來聽聽。
老師示范唱
2、幼兒學習歌唱《憫農》
四、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師:小朋友,我們學了這首古詩后,知道每天吃的飯是從哪里來的?農民伯伯這么辛苦的勞動,那我們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呢?
。ǔ鍪緢D片):小朋友看,這兩個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歡哪個小朋友?為什么?
五、結束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去把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念給后面的客人老師聽聽。
《古詩》教學設計 6
一、揭示課題。
(1)說說學古詩的基本方法。
(2)揭題,板書:古詩二首
。3)教師范讀。
思考:這兩首詩寫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寫了哪些景物?
二、教學《絕句》。
1、解題:“絕句”是舊詩體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有的古詩按詩的內容列題目,這首詩就用舊詩體裁做題目。
2、介紹作者:杜甫,唐代詩人。這是他重返成都時寫的。他自幼好學,七歲就會吟詩,他的詩很有名。
3、初讀古詩。
。1)自由讀,拼讀生字音節(jié),觀察插圖,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讀懂。
(2)檢查自學效果。認讀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讀古詩,說說哪些地方學懂了。
4、再讀古詩,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問:“鳴”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鳴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師小結:黃鸝,鳥的名稱,又叫黃鸝,這句的意思是:兩只黃鸝在翠綠色的柳叢中一唱一和地叫著。
(2)理解第2句。
問:“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樣理解?
回答后教師小結:白鷺是一種頸和腿都很長的`白色水鳥。青天:藍色的天空。這句詩的意思是:一群白鷺在藍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飛翔。
。3)理解第3句。
問:“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師小結:窗含,從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著。也就是窗柜里圍著的景物!扒铩敝负枚嗄。這句詩的意思是:從窗口可以看見岷山終年不化的積雪。
。4)理解第4句。
問:“泊”是什么意思?“萬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師小結:“泊”是船在岸邊?康囊馑肌!皷|吳”是指古代吳國所在地,指長江中下游一帶,在我國東部。這句的意思是:門外江邊?恐h航東吳,行程萬里的船只。
5、自由讀古詩,同桌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
6、指名朗讀古詩,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朗讀、背誦。
四、默寫《絕句》,完成《作業(yè)本》第6題。
五、完成《作業(yè)本》第2、3、5題。
《古詩》教學設計 7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憑借語言文字,想象詩歌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huán)境、心情,并反復吟誦、回味,理解詩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采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曾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學習《尋隱者不遇》
。ㄒ唬┏踝x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細讀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由“言師采藥去”可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語氣、神態(tài))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動作?心里會想些什么?
。ㄔ娙寺牶蟮膭幼鳌⑸駪B(tài),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是什么?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著羨慕之情。當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三、作業(yè)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著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古詩》教學設計 8
《登鶴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作者寫的是登鶴雀樓憑欄遠眺時的的感受,前兩句寫景后兩句議論。全詩洋溢著盛唐時期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
教學這首詩。可以采用:“讀、查、連、話、想、悟、疑、背”八步教學法,引導學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讀。
在揭題后老師范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輕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讀。
2、查。
讓學生把詩讀熟了,再要求解釋字義,從字面上初步弄懂詩的意思。如“依”“盡”“欲”“窮”等。從字典中查的字義,要放到詩句中,看能不能說得通。說不同的就要找個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盡”的“盡”字,字典里的解釋是“完畢”,“太陽著山完畢了”這說不通,改為“太陽山消失了”,“太陽著山下去了”就說得通了要啟發(fā)和鼓勵學生把字典里同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起來解釋古詩的字義。
3、連。
要求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用白話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有的詩句直譯不好說,老師應予點撥。如“欲窮千里目”可還原為“目欲窮千里”,然后讓學生用白話式著說一說。
4、畫。
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畫下來。要提醒學生不要照者插圖畫,要盡量畫得與它不同,與眾不同。要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在哪里?鶴雀樓應畫在什么地方?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畫。
5、想。
學生根據詩意畫畫,是第一次想象。根據老師的描述展開想象。老師的描述要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想象。老師可要求學生全身放松,兩眼微閉,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隨著老師的描述再次進入意境。老師的描述應從舒緩到昂揚:“一輪紅日拌著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嶺漸漸消失,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感覺;滾滾黃河水奔騰向前,不可阻擋,最后歸入大海,讓人聯(lián)想到時間的流逝,無際無窮,我強烈地感覺到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登上更高一層樓;人生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地進取,最大限度的獲取成就!边@樣的描述,學生不一定能句句聽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6、悟。
悟就是領悟,讓學生根據老師描述展開想象后,可啟發(fā)學生:“從詩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體會到什么?”對學生的體會,不要局限與對“登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的認識,要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作者積極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質疑。對古詩的質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發(fā)學生再今后讀書中不斷求知的欲望。如“白日”為什么不用“紅日”,就不一定要講清楚,可留給學生一個懸念。
8、背。
背是語言積累,應指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把詩背下來。
簡評:
古詩“八部”教學法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特點:
1、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詩寫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維,用意象說話,讀詩就要透過字面意思,從理解意象入境,去體會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自己讀一讀,查一查,連一連,從而自己讀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畫一畫、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中,自己積極主動的努力,深入詩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寫詩要想象,讀詩也要想象。教者兩次引導學生想象。一是借畫想象,通過引導學生把詩意畫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語言想象,老師通過對待詩意的生動的描敘,讓學生憑借豐富的語言想象,使學生頭腦中的意象更豐富,更清晰,對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古詩》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難點:體會詩句含義,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的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發(fā)言)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教師出示節(jié)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及古詩的韻律。
◎指名讀,全班齊讀。
◎出示作者介紹。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
明確:中斷,從中間割斷;出:聳出來;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
明確: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教師范讀,學生閉眼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天門山的雄偉、有氣勢;青青的水、綠綠的水;兩岸的青山相對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蕩蕩悠悠。
◎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句?
明確:
(1)“天門中斷楚江開”——“中斷”一詞寫出了天門山的氣勢,令人向往。
(2)“碧水東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寫了水的清秀。
(3)“兩岸青山相對出”——“青山”寫出了山的秀美與雄偉。
(4)“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話寫出了天門上景色的清幽。
◎畫一畫天門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樣壯麗的景色會說些什么呢?
(五)小結作業(yè)
學生談收獲,教師總結。
作業(yè):◎背誦詩歌◎讀一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赴江東途中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歌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望天門山的'情景,既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又寫出了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在教學中雖然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理解天門山景色的壯闊,但是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的限制,對于天門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夠深入,需要教師拓展資料,激發(fā)學生的想象。
《古詩》教學設計 10
學習目標
、僬J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傥覈娘L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趯W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
、偻瑢W們以前已經學了不少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呢?學生自由背,教師充分肯定。
、诮沂菊n題:這節(jié)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首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共同學習《望天門山》
、賹W生初讀《望天門山》。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困難向老師同學請教。
、谡f說通過朗讀體會到了什么。
、圩杂删氉x,讀出詩的韻味。
、苷b讀展示。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⑤練習背誦。
練寫生字,抄寫古詩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抄寫《望天門山》。
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倩仡櫳弦皇自姷腵學習過程,自學《飲湖上初晴后雨》。
、诮涣髡故。
a.展示朗讀或背誦。
b.說說你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二課時
復習鞏固
、僦该痴b《飲湖上初晴后雨》,默寫《望天門山》。
、谂錁非榫忱收b。
想象畫面
、龠x擇最喜歡的一句詩,想象它所描述的畫面,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②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自己的想象。
可用簡筆畫畫出來,也可用幾句話描述。
、劢涣鞲魅讼胂蟮漠嬅妗
拓展活動
、俳涣魉鸭拿鑼懽鎳胶訅衙赖脑娋洹
、谡匍_“祖國山河美”古詩朗誦會。
《古詩》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并背誦二首古詩。
2.理解古詩主題及表達的感情。
3.學習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重點:理解詩的主題及思想感情。
難點: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一、自主學習
1.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詩人,與駱賓王、楊炯、盧照鄰合稱“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龔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F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禵_________》
代表了他詩歌方面的成就。
3.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天涯若比鄰:_____________無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兒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吟鞭東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_
4.給下面詩句劃分節(jié)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合作探索
。ㄒ唬端投派俑问翊ā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點明送別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處,并勾勒出兩處的地理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頜聯(lián)詩人從正面寫離情而話語急轉,變?yōu)閯衩。作者不愿將傷感流露出來,因而心思急轉。換了個話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頸聯(lián)作者以理性的議論展現友情和別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語言寫出這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聯(lián)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勸慰對方:不要在告別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樣用手帕抹眼淚,免得讓人笑話。
這是一首_________,表達了詩人與知己的惜別之情,但全無世俗態(tài)。字里行間體現了一種____________的人生態(tài)度,___________的胸懷,體現了高遠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ǘ<<已亥雜詩>>
寫作背景:詩人龔自珍生活在封建社會快要崩潰的時代。他渴望改革,寫了許多文章,指出許多辦法,但不被重視,被迫辭官回家。當時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陸續(xù)寫了315首絕句,回憶了他平生經歷的哀樂,這些詩集結成冊即為《己亥雜詩》。這里所選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寫了作者辭官離京時的_________!昂剖帯毙揎棥半x愁”寫出了“離愁”_________!鞍兹招薄睂懗隽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種____________的感覺。詩人知道此次一別實際上就等于永遠告別朝廷、告別仕途、告別京城,所以產生了一種永遠離開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詩人移情于物,贊美落花、贊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終結而是獲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為培育新一代的鮮花發(fā)揮作用!奥浠ā薄白o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詩人以花___________,表達了對_________________的執(zhí)著追求。
3.陸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龔自珍的思想境界更顯高遠。
三、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誰背得更快。
四、學(教)后收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教學設計 12
活動目標:
1、了解古代書籍的閱讀方式,對古詩誦讀活動有興趣。
2、會有表情地朗誦七言絕句,初步有順序地擺放詩句。
活動準備:
1、大圖書一本,《山行》音樂磁帶,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兒大拇指上畫紅娃娃(綠娃娃),大號字四份。
活動過程:
1、小朋友,這兒有本有趣的書。我們一起來看!
你覺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師小結:古時候的書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書時從后面一頁頁往前翻。
2、告訴你們,這本書里還藏了一首古詩呢!我們再來看一遍。教師翻書并念古詩《山行》。
這首古詩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個大詩人寫的?描寫了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
3、你們想來學這首古詩嗎?
出示大號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師念一句,幼兒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聽的聲音來念。(第二遍)
我們連起來念,會念的'小朋友聲音響亮一點。(第三遍)
我們再來一遍。
4、這張紙上還有幾幅圖畫。你們猜猜看,這些圖畫里藏的是哪個字寶寶?(認識“山、石、白云、車、花”)
5、現在我們來做個游戲,看顏色標記念。
我是黃娃娃,黃顏色畫的字寶寶我來念。那紅顏色的字寶寶誰來念?綠顏色畫的字寶寶呢?(四張紙)
6、紅娃娃、綠娃娃真能干!
這兒還有字卡,你們會把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詩嗎?那請你來排一排,念一念?梢匀ツ罱o后面的老師聽。擺對了,念得好,老師還會獎你一個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將字卡收起來,坐在椅子上,跟著錄音機一起唱《山行》這首詩。(放音樂磁帶)
附:古詩《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古詩》教學設計 13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fā)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活動動備: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一幅古詩的'畫面,古詩字卡。
活動過程:
1、猜拼圖
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么?”
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么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
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
(1)你看見了什么?這幅畫上是什么季節(jié)?冬天會怎么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么?帶著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出示古詩的大紙)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jié)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jié)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jié)奏?垂(jié)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5、幼兒操作:桌子上的小籃子里也有這首古詩的字寶寶,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份按古詩的順序排一排,排好了去給后面的老師檢查,你排的對不對,然后朗誦給老師聽,你會得到一顆五角星。
《古詩》教學設計 14
課時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
2、認知目標: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話語,并能讀通、讀好。
3、能力目標:學習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導書寫。
教學重點、難點: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話語,并能讀通、讀好。
教學準備:
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ㄒ唬⿲爰と
1.小朋友們,我們暑假時布置了一項作業(yè)——背誦古詩。(板書:古詩)
你學會了哪些古詩?你最喜歡哪一首?向大家介紹介紹(或者背一背古詩)。
你可知道這首詩的意思?
你會背《贈汪倫》嗎?作者是誰?
。ㄒ龑W生學習古詩要懂得古詩的大概意思,了解作者)
2.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新同學,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讀準后鼻音)我們一起來寫寫(書空)她的名字。
3.英英今天在學校里新學了一首古詩,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課文。補充完板書課題“英英學古詩”。
4.讀課題。
5.要求認真聽,一邊聽一邊仔細看看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
。ǘ┙鉀Q發(fā)現
1.聽錄音范讀
2.交流:
。1)這篇課文和一般的課文有什么不同?課文是誰和誰在對話?你是怎么知道的?這樣的形式其實我們已經在練習一的學用字詞句當中見過了,老師和新新就是通過對話來學習漢語拼音字母表的'。(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對話。)
A出示圖:圖上有哪兩個人?她們在對話。
B提示語。
小結:畫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兩個人有說有應,有問有答,這種情況叫做對話。
3.像錄音示范一樣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比一比,誰讀得最認真。
4.看見小朋友讀得這么認真,老師非常高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老師要求你們再讀一遍,讀完以后,看看你能從人物的對話中知道了什么?
5.把你的收獲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小組交流
。ㄈ┰娢恼
1.集體交流,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英英學的是《靜夜思》
。1)讀好詩題。
。2)引導讀好。
。3)夜晚的安靜讀出來了!你還讀出了一種思念的感情呢!
2、出示詩:(點出紅字,詩里藏著這些生字寶寶,誰來讀讀)
。1)讀準字音。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2)這首古詩有幾句?(2句)指名分句讀。指名2人朗讀,學生評價
指讀整個詩。指讀,評議。讀通詩句。
恩,小朋友讀得真好,你們像英英一樣都讀準了。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奶奶想知道,朱老師也想知道。你們能在課文里找到嗎?快速看看,找到了舉手。
學生交流;
(3)指名學生讀意思。正音。(出示意思。點紅生字)多指幾個。讀句子。(齊讀)
(4)難讀加大了,現在老師讀詩句,請小朋友來讀對應的意思。
(5)出示意思。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鋪了一層白霜。
遠離家鄉(xiāng)的人望著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xiāng)來。
。6)現在請同桌的小朋友也來分讀詩句與詩意,你讀一句古詩,我讀一句詩意,一一對應,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
。7)學生提問。
師:老師有個地方不明白“遠離家鄉(xiāng)的人”指的是誰呢?
。8)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出示文本(讀好唐代,李白介紹詩人。)
引導他們知道作者是是唐代的大詩人李白。
(四)引導體會
1.出示圖片,大家看,這幅土上畫的`呀,就是李白,他在干什么呢?
你們瞧,這時候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大、圓)
師:對呀,這時正好是中秋之夜,在我們中國,這是一個團圓的日子。
2.小朋友,你們想想每年中秋節(jié)的晚上是怎樣度過的?
……
3.假如這時,你獨自一人遠在外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怎么想呢?
……
4.古時候和我們不一樣,沒有電話、沒有電視。中秋佳節(jié),朋友們、親人們一起坐在月光下,說說話,聊聊天,吃月餅,多開心哪!可是,今夜,詩人李白遠離家鄉(xiāng),回家的路是那么長,沒有我們今天的汽車、火車、飛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和親人們團圓。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詩人的心情已經不是那種心情了。看圖說說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上,像鋪了一層冰冷的白霜,多么冷清啊。ㄒx: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樣的月亮,同樣的月光,讓詩人李白想起了家鄉(xiāng)、想起了親人。(引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6.誰愿意當一回李白來朗讀這首詩?讀出他的思念之情?
(1)指名讀,評議。
。2)生加上動作試讀。
。ㄎ澹┳R字寫字
1.重點出示下列生字:英詩
2.自己想想好辦法記一記這些字形。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頭。
。2)書寫“教”字要左右等寬,右半部分四筆完成。
。3)“首”的本義是頭、腦袋的意思,記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記憶方法純屬個人意見。)“首”還可以擴詞:首長、首領、首次、自首、一首詩等。
(4)“靜”引導學生觀察“月”的變化,強調撇改為豎。這個字是左右結構,但要寫得左窄右寬。
。5)“思”是內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頭擴詞。
3.教師范寫或學生上黑板,學生臨寫。
【《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精選)古詩教學設計05-15
古詩的教學設計06-04
古詩教學設計(精)08-29
古詩墨梅教學設計07-29
古詩《村居》教學設計03-27
古詩《勸學》教學設計11-05
古詩教學設計【合集】05-15
古詩春曉教學設計08-07
【集合】古詩教學設計06-14
古詩《乞巧》的教學設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