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大家知道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1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于”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并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因此我創(chuàng)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然后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加深對“秋”的認識并引入《山行》的學習。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詩意。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最后課外拓展,引導學生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yōu)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以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
【設計思路】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jié),收獲的季節(jié)。(欣賞秋景圖片后說說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山行》)。
(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jié)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jié)。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釋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lián)系實際,展開想象”法!靶薄保河谩昂喒P畫演示”法!昂健保河脤W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fā)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qū)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疑難。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
(2) 劃分節(jié)奏、讀出節(jié)奏感。
4、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設計意圖: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
五、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詞(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元 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2、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yōu)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山 行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停車喜愛,楓林晚景
遠近相融,熱愛自然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2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币驗楣旁娬Z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yǎng)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并問“圖中畫的是什么!睂W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yōu)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jié)拍。只有按其韻律節(jié)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小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备挥袀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拔覀円粔K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3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選自六年制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所在第一單元以秋天為專題。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凝煉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山中深秋的美麗景色。詩人筆下的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設計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語文教學要注意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朗誦詩歌和品味詩句為核心,利用多種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采用“雙向互動,自主探索”的美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歌內容,掌握古詩閱讀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古詩的能力,達到提高語文素質的目的。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熟讀古詩,感知美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現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學生紛紛自由背誦。)
師:同學們真棒!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2、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出示一幅云霧繚繞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的楓林圖,并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么?想到什么?(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地說。)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熟讀古詩,感知美: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現在就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入這美麗的圖畫中吧!同學們,預習后你們獲得了那些有關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交流吧。ㄋ娜诵〗M交流匯報查閱的有關資料。)
注意課內外結合,通過讓同學們,了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詩范讀等資料;自主感知古詩的畫面美。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jié)奏。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領悟意境,品讀古詩,欣賞美
1、理解詩意,領悟意境: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
。ǚ中〗M學習討論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的學習熱情很高,現在來把你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分享。
。ㄐ〗M匯報學習情況,師隨機出示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fā)現,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
。ū頁P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讀、說說、想想、議議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讀懂這首古詩。誰能用自己的話再描繪這深秋的山林?
。ㄉ粗嬅嬲f,師點撥。)
師:作者欣賞著美麗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導生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讀古詩,欣賞美:
、拧熬o扣詞句”。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此時此刻我相信大家與作者一樣陶醉于火紅的楓樹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們來夸一夸這首詩贊一贊美麗的深秋,好嗎?四人小組的同學再朗讀全詩,說說詩句中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四人小組朗讀討論,師巡視。)
生:我最喜歡“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他讓我看到了火紅的楓樹林,比春天的花還要紅。
品味詞句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啤跋胂舐巍保
師: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真希望能把他畫下來。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讀品味,感悟詩情,表達美
1、美讀品味:
師:美麗的秋景,生動的詩句,同學們我們怎樣美美地朗讀呢?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yōu)美的伴樂下盡情朗誦吧。ㄉ倚』锇橛懈星榈乇痴b、師抽生朗讀、背誦。)
2、感悟詩情,表達美:
師:小朋友,通過學習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麗,你們愿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感受到的美嗎?出示表達方式: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寫一寫。(生自由選擇,小組合作,表達美。)
語文課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后的成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fā)想象、發(fā)揮潛能。
四、訓練遷移
師:學了這首古詩你們準備完成什么作業(yè)?
生:課外朗讀杜牧的詩,抽時間與同學交流。
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yè),過一把當老師的癮,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教學,最大限度發(fā)掘孩子的潛能,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使每個孩子都品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有人說:“秋風掃落葉,何等凄涼蕭條!”但是,在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山行》。
2、板書: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自由朗讀
2、請學生讀,互相評價
3、齊讀
4、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齊讀。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讀詩句,悟詩情。
5、根據學法,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或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習古詩。
6、小組匯報交流。
。1)、簡介詩人杜牧;
。2)、了解題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詞解釋:
a.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jié),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b.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為;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d.紅于:比……更紅。
(4)、學生根據小組討論說說詩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師點撥:
a、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qū)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于”不僅點出色彩鮮艷,而且顯得更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c、同樣寫紅葉的詩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比較而言,杜牧的寫法好在哪兒?(在深秋時節(jié),詩人驚喜地發(fā)現,楓葉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通過“霜葉”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d、前兩句描寫景物特點與作者情感表達又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前兩句描寫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愛的還是楓葉,所以說,前面景物的描寫是為下面的第四句作鋪墊的)
小結:
這首詩中,作者杜牧用驚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統(tǒng)攝起來,構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圖,以“愛”為核心的情感表達,使這首詩情景交融,令人白談不厭。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創(chuàng)設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讀,品悟詩歌表達情感。
2、設置導語,配置音樂、角色、扮演(把自己當成詩人)。
3、反復吟唱,強化記憶。
四、選擇性作業(yè)。(任選一道完成)
1、畫一幅秋色圖。
2、改寫《山行》(以第一人稱,把古詩改成一篇記敘文)
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積累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
目標二、三
三、教學用時:
1課時
四、課型:
講讀課
五、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引兒歌《秋葉飄飄》課文《秋天》讓學生談對秋葉和秋天給人的聯(lián)想。(秋葉多彩:美麗愉悅、歡快明朗;草木枯黃搖落:暗淡傷感;碩果累累:豐收喜悅)素有“小杜”之稱的唐代詩人杜牧也對秋天情有獨鐘,讓我們隨杜牧一起順著山路而上,走進深秋的山林。
學生齊讀詩文。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晚唐一位著名詩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學方面,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
2、《助學》的預習積累。
。ㄈ⿲W習詩作:
一讀:識秋物,賞美景
解題:山行,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聽讀時在詩中畫出)
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霜葉
2、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葉
3、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么?(用詩中句子回答)
霜葉紅于二月花
4、正是這樣的楓林晚景使得作者驚喜之情難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動作讓我們感受到這份驚喜?
停車 駐足
5、讓作者停車駐足的是霜葉的紅,“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紅葉有什么特點?
和二月花相比,讓我們感受到紅葉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有生命力;讓我們從秋天的葉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機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覺生命力旺盛,絲毫看不出要走進冬天、走進衰敗的痕跡。
6、詩人為我們展現出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這里有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但是詩人更心儀的是深秋的紅葉!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現出來的呢?
(和二月的紅花對比)
二讀: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對比引導)
楓葉紅于二月花
霜葉紅于二月花
把“霜葉”改為“楓葉”,比較體會:讓我們看到了深秋的楓葉上除了顏色的艷麗,還具有怎樣的美?
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經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結
至此,杜牧筆下的紅葉內涵更豐富了:經過風霜洗禮這后,楓葉更顯其紅艷和勃勃生命力。詩人激賞的正是楓葉的這種獨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麗質,更在于能否經受后天的磨煉。這樣,這句詩不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這一切的精彩,就緣于作者從司空見慣的事物身上,用凝練的語句表達出自己特殊的心靈感悟的,超越常規(guī)的立意。
9、正是因為這種超越常規(guī)的立意,這句話就獲得了永恒的生命,成為千古的名句,那么,從寫作角度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呢?
學生回答之后師作結:
好文章,不僅要表現寫作對象的特點,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寫出表現自己在那一時、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話語,才可以使我們的文章構建超越常規(guī)的立意,才可以使我們的文章真正的亮起來。反之,光有一些約定俗成套話,文章是沒有個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現在就讓我們們穿越時空,和杜牧進行心靈上的對話,用現代優(yōu)美的文字,解讀他留給我們的意境:
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經過風霜洗禮的楓葉呀,紅得生機勃勃,紅得嬌艷濃烈,盡顯生命本色。
10、理解文章表達情理
作者要表達的情理完全得到彰顯,你體會到了嗎?
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理:后天的磨煉可以讓生命彰顯美麗本色。(對生命的感悟,把楓葉經霜喻理)
再讀:嚼字詞,參妙意
11、學生再讀詩作,師作總述過渡:
詩人碧山,石徑,農舍,白云,紅葉,楓林,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詩人一反歷來秋景蕭條的寫法,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使秋色顯得生機盎然,與春光爭勝的全部利益于詩人的匠心獨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前兩句寫景和最后一句寫景有什么不同?
前兩句寫景,全是遠景,詩人只是作客觀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而后一句寫景,是近景,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寫出了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成就了詩的個性化立意。
12、細節(jié)推敲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在詩作中煉字的高妙。
。1)“楓林晚”與“楓林美”的區(qū)別。(《助學》)
。2)“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不同。(參看《教學用書》)
提示:引導學生去說,切不可直接講明。
13、小結:讓學生用現代漢語描述詩的內容。(見《新教案》)
14、學生背默全詩,教師點評指津。
。ㄋ模┍容^閱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zhèn)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xiāng)與功業(yè)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為主,著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總寫邊塞秋天風景之“異”,“異”字統(tǒng)領并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為主,又以景渲染情。
《蘇幕遮》通過對秋景的描繪抒寫旅思鄉(xiāng)愁。上片寫游子在途中登樓望遠所見景象,下片抒寫懷遠思鄉(xiāng)情懷,層層展開,婉轉纏綿。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fā)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愛贊美生機勃勃,而范仲淹這兩首詞的基本情調卻都是“悲”。但兩詞又有區(qū)別,《漁家傲》是“悲壯”,《蘇幕遮》是“悲涼”“悲清”。
六、課堂練習:
《助學》學習測評部分題目。
七、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本節(jié)課學習收獲感悟啟發(fā)。
八、布置作業(yè):
完成《助學》學習測評中余下題目。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的生字、新詞,了解詩句的內容。
2、感受詩中表現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領悟詩人表達的心境和情趣。
3、會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的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教學的難點】
領悟詩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條悠久而豐厚的歷史長河中,唐詩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文學的星空上,剛才同學們已經背了幾首,今天老師和你們再來學習一首唐詩。
二、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認為這是一首反映什么時節(jié)的詩?
2、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三、欣賞圖片,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1、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
2、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時光,唐代詩人杜牧在外出觀賞美麗的秋景時,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動,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投影出示: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四、指導學法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一些詩詞,你認為應該怎樣學習古詩比較好?(自由說)
2、小結古詩學法:
、抛x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苿右粍樱哼\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想一想: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
3、自學古詩:
、艑W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了解。
、坪献鲗W習,明確自學的任務。(完成表格)
、俏視x──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讀古詩
1、精講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⑴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因為深秋時節(jié),天氣轉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茝剑盒÷。
⑶斜:彎彎曲曲。
、惹鞍刖渚湟猓阂粭l彎彎曲曲的石子小路,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頂。
⑸后半句:白云深處指的是云霧繚繞的地方。
⑹句意:云霧繚繞的地方隱約可見幾戶人家。
⑺指導朗讀:讀準字詞,讀出節(jié)奏。
2、小結學法:理解詩中的字詞,進而理解句意。
3、師生一起學習、理解第二句:
、抛觯阂驗椋沤癞愖h字。
、茞郏毫魬,眷戀。
、峭恚喊。
、燃t于:比……更紅。
、伤~:經霜打過的楓葉。
⑹句意: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美麗的景色而停下車來,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山花還要紅艷。
。础⒆x一讀第二句古詩。
六、指導朗讀古詩
1、多種方式的朗讀古詩:
、艂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
⑵配樂朗讀。(創(chuàng)設詩情畫意)
2、理解并領悟古詩:
、胚@首詩主要講什么?
、圃俅涡蕾p美麗的圖片——美美的讀一讀這首詩。
、歉惺茏髡邿釔鄞笞匀,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讀一讀。
七、小結延伸
這首詩用寒山、石徑、白云、楓林向人們卻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圖,置身期間,讓人留戀往返。作者寫“秋景”,全詩卻不露一個秋字,真實讓人折服。我想,稱這首詩是“千古之絕唱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八、向學生推薦兩本書
《唐詩三百首》、《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
【板書】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因而,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創(chuàng)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后引導他們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加深對“秋”的認識——秋天是一個收獲是季節(jié),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jié)。由此,唐朝的詩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連忘返,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山行》。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古詩,因為學習方法就象打開知識門戶的'一把鑰匙。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唐詩三百首》、《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讓他們平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
【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的難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創(chuàng)設情景,引學生“上路”:在導入新課,學生初讀古詩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jié)的詩,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根據生活的經驗,說一說秋天——欣賞美麗的秋色圖。得出: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更是一個風景如畫,適宜外出旅游的黃金季節(jié)。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山行》做好了鋪墊。
2、教給方法,讓學生自己“上路”: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在總結以往學習古詩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
、抛x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苿右粍樱哼\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
、窍胍幌耄哼@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引導學生自學古詩。
3、指導朗讀,讓學生輕車熟“路”:常言道:“書讀百遍,情義自現”,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遺憾的是由于課前高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反饋理解詩意的時間稍長,最后不得不壓縮了指導朗讀的時間。因而導致了學生對古詩的節(jié)奏美、意境美領悟不深客。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7
[教材簡介]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
從題目中的“行”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敘事中寫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著是一條行為主線,圍繞“行”我們可以思考、探究這些問題:誰“行”?什么時間“行”?怎樣“行”?“行”中見什么?心情怎樣?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和詩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愛”看出詩人的“喜秋”之情,這是一條情感主線,可以看作是“詩眼”,圍繞“愛”著力引導學生體會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標預設]
1、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字詞和詩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的自然之美,體會詩人“喜秋”之情。
3、讀寫互動,展開想象,分組分句描寫秋天美景,豐滿文本。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以“愛”為詩眼,引導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詩境之美和自然之美,體會詩人“喜秋”之情。
2、教學難點:在理解詩句、感受詩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句描寫,豐滿文本。
[設計理念]
嘗試構建基礎板塊、核心板塊、發(fā)展板塊的三段式古詩課堂教學新模式。
[設計思路]
基礎板塊:以“行”為主線,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核心板塊:以“愛”為詩眼,感受秋色,體會詩情——發(fā)展板塊:以“寫”為目標,訓練寫話,豐滿文本。
[教學過程]
一、基礎板塊——以“行”為主線,朗讀背誦,理解詞句。
1、直入、讀背:課前要求同學們預習了古詩《山行》,詩很短,只有4句28個字,能讀通嗎?能背了嗎?
。ㄉx,正音“斜”;生背,激勵。)
2、解題、質疑:
我們先來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圍繞“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誰“行”?什么時間“行”?怎樣“行”?“行”中見什么?)
3、自讀、理解: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詩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對話、理解:
。1)誰“行“?(杜牧。我們不僅要關注詩句,還要關注詩人。簡介杜牧:唐朝詩最出名,唐朝有兩個姓“杜”的詩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詩寫得可好了。)
。2)什么時候“行”?怎樣“行”?(“霜葉”,深秋季節(jié)的一天;“晚”傍晚時分;“停車”,是坐車而行?梢姡拍潦窃谏钋锏囊惶,從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車在山中行走,行走時間長了,應該挺累的。)
。3)“行”中見到了什么?(寒山、石徑、白云、楓林)
寒山:怎樣的山才稱為“寒山”呢?(深秋季節(jié),天氣冷了,滿山的草兒枯黃了,枯葉落了,陣陣冷風吹過,讓人感覺到寒意,所以稱為“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是怎樣的石頭小路呢?(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向山的`遠處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煙霧,像白云。)白云在哪兒?白云處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飄浮的遠處,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為。杜牧停車是因為什么呢?(喜愛傍晚時分的楓樹林子。)
5、說說句意:能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能理解,說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設計理念:古詩教學不應是零起點,古詩簡短,學生有了預習的基礎,教學導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讀、背誦。然后圍繞“行”字,引導學生質疑,自學嘗試理解后,重點以問題導引方式引發(fā)學生交流、對話,教師適當追問、指點,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塊——以“愛”為詩眼,感受秋色,體會詩情。
1、過渡:秋天,樹葉凋零,綠草枯黃,寒風習習,讓人心里不舒服,還會有點傷感,這就叫“悲秋”。而杜牧見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樣的心情呢?你能從詩句中找到表達心情的詞嗎?
2、詩眼:“愛”字就表達了詩人喜愛秋天景色、熱愛秋天、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梢,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從詩句中你能讀出杜牧愛秋天的什么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自主對話,靈動生成,體會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愛楓林:在夕陽的映照下,楓葉紅艷艷的,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艷;楓樹火紅火紅,像燃燒的火焰跳動著;楓林連成一片,滿眼紅彤彤的,紅得壯觀。
愛寒山:漫山草木雖然都枯黃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黃,象是鋪了一地金子。
愛石徑:石頭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遠方延伸,給詩人指引方向,給詩人帶來希望。
愛白云:極目遠眺,遠處白云升騰飄浮,住房若隱若現,詩人恍若身處仙境,詩人會如聞雞鳴,如見炊煙。
4、朗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秋色美景圖,我們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讓我們讀出秋色的美麗、詩人的喜秋。
[設計理念:體會詩意、感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靈魂所在,是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魅力所在。教學中,抓情感詩眼“愛”,體會到了秋天景色的美麗,感受到詩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古詩的神韻,使古詩教學充滿魅力。]
三、發(fā)展板塊——以“寫”為目標,訓練寫話,豐滿文本。
1、過渡:杜牧筆下的秋色是美麗的,我們也用自己的筆來描繪出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現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寫看到的山是怎樣的?山路是怎樣的?第二句寫白云是怎樣的?人家會使你聯(lián)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點,寫傍晚時分的楓林怎樣紅。老師給個句式:傍晚時分,夕陽映照,一片片楓葉 ,一棵棵楓樹 ,一大片一大片的楓樹林子 。
3、寫話:第一組同學寫第一句的寒山、石徑,第二組的同學寫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組的同學寫第三四句的楓林,第四組同學任意寫一個景色。要寫出景色的美麗,寫出你的喜愛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的預設)
生:我坐在馬車上,看到連綿起伏的高山上草兒一片金黃,象鋪上了一層金子。一陣風吹來,一片片樹葉飄落下來,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一直伸向遠方,帶著我一路向前。
生:我極目遠望,遠處白云飄動,隱隱約約看到幾座房子,我仿佛聽到了小狗的叫聲,看到小孩游戲的身影,這真是人間仙境啊!
生:車行了好久,已經到了傍晚時分,我連聲喊:“停,停,快停車!”只見在夕陽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楓葉被秋霜染紅了,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艷;那一棵棵楓樹火紅火紅的,整個兒象是燃燒起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楓林連成一體,紅得那樣壯觀,紅得那樣可愛,紅得那樣熱烈。我深深地愛上了這美麗的楓林,愛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結:把這三段話聯(lián)起就是一篇好作文,這就叫改寫古詩。課后作業(yè)就是改寫古詩《山行》。
[設計理念:在理解詩句、感受詩境的基礎上,堅持“讀寫互動”的理念,把“寫”擠進課堂,讓學生分組、分句改寫詩句,交流后再作為作業(yè)來完成。這樣的寫話實在、可操作,既訓練了寫話,又豐滿了文本。]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8
一、[教材簡介]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币驗楣旁娬Z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寫的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jié)的楓林景色,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沒有一點深秋凄涼的景象,而是一幅濃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美麗油畫。
二、[目標預設]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三、[重點、難點]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它們讀起來瑯瑯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營造的意境或美麗、或凄涼、或明快、或哀怨,引領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一直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 “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提高兒童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yǎng)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的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jié)課的出發(fā)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
五、[設計思路]
1.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畫面想象,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昂迷姴粎挵倩刈x”,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自主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課古詩教學把觀看圖象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對理解詩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課,簡介詩人,配樂欣賞詩文。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創(chuàng)作這些瑰寶的是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詩人?這節(jié)課,老師再為大家介紹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yōu)點,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牧的《山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時,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寫下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放課件,教師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這么美的詩,你們愛讀嗎?那就大聲的讀吧!讀時要注意讀準字音,自由讀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出示掛圖)同學們,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提問:
。1)楓葉什么時候會變紅的?
。2)楓葉被霜打過之后,就會變得特別紅,特別漂亮!你們看,即使是春天的鮮花,也不見得有它這么美麗的紅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氣怎么樣?
。3)尤其是山上,天氣更冷了!你們還看到了什么?
2、那你們能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3、師小結:你們看,這兒有火紅的楓林、彎彎曲曲的石徑、繚繞的白云,多美。《拍粒吹竭@樣的美景,忍不住吟誦起來,寫下了這一首贊美秋天著名的詩。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4、楓葉如此紅艷,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吹綕M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指名讀。
。1)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jié)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指導研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蹖W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5、(在反誦讀之后)誰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詩的意思,而且對于古詩所描繪的秋色圖,在通過眼睛看,嘴巴讀,腦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誦讀詩歌,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挑戰(zhàn)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2、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創(chuàng)作。
1、同學們,我們的校園也非常的美麗,現在請同學們把美術課上畫的校園一角的圖拿出來,請你也給自己的畫題一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嘗試作詩,教師不失時機地個別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9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fā)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目標預設』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設計理念』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yōu)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設計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在以識字為重點的基礎上,我利用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fā)揮想像,練習說話,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過程』
一、觀看楓葉,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并說一句說話(可以是介紹楓葉的,也可以是贊美楓葉的)。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同學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一下子就使得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提起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讀了詩題,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杜牧,唐代詩人,有“小杜”之稱,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流傳下來的詩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4、(放音樂)師:同學們可以隨著音樂再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先了解詩題的意思與作者,為學好古詩打好基礎。配上音樂讓學生讀,意境更唯美。】
三、設置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1、配樂齊讀古詩。
2、出示幻燈片(老師將圖片順序打亂)學生討論:
。1)每幅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自己選擇想說的圖片)
圖意:第一幅: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第二幅:山頂上白云繚繞,飄著縷縷炊煙;第三幅:夕陽下詩人停下車來駐足楓樹下欣賞贊嘆;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楓葉。
練習說話:讓學生總結每一幅畫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學習了古詩,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再次討論:每幅圖片的內容和詩中的哪一句有聯(lián)系?
3、既然我們已經觀看了和這首詩有關的圖片,那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及身邊的.“無字詞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4、小組匯報交流。
。1)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詩中是怎樣寫的?
(生:遠上寒山石徑斜)哪個字寫出了石板路的特點?(斜)
(2)楓樹覆蓋的山頂上飄著縷縷炊煙。從詩中哪個詞看出人家在哪兒?(白云生處)指導朗讀:白云生處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楓葉,詩中說:霜葉紅于二月花,為什么說紅于二月花呢?(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后更加明艷動人。)
。4)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
(5)從哪句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答: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艷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6)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作為名句千古流傳。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5、指導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練讀。指名讀。
。3)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4)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5)對呀,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不但讓學生融入了美麗的秋景中,而且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從讀中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
五、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后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后指導背誦。
六、作業(yè)。
請你今天回去畫一幅秋景圖,然后配上這首古詩,并把古詩美美地背誦給父母聽。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 10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了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詩人筆下的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jié)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chuàng)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設計思路】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yōu)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熟讀古詩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播放香山楓葉的錄像)
師:你們感覺這怎么樣這么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么做讓詩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2、板書: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引導學生自讀。
3、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jié)奏。
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二、品讀古詩、領悟意境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但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呢你們都知道哪些好辦法呀(學生自由說)
下面我們就運用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這首詩。學習要求:
(1)讀一讀這首詩。
(2)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互相討論、再和同伴說一說詩的意思。
2、再讀古詩、品讀詩句
。1)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書)從這些景物中、你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為什么
。2)解讀感悟詩句。(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僬l來讀第一句通過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機點撥: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jié)、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斜:作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谡f一說第一句的意思這些景物給了你什么樣的感受
、壅l來讀一讀(個別讀、齊讀)
過渡: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映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這么一幅寧靜、悠遠的景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么呢他看到什么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傩蕾p楓林、感悟詩境。(出示楓林圖)
師:同學們、這些楓葉美嗎在你的眼中這些楓葉又像什么呢
生:紅葉像天邊的火燒云那樣鮮艷、那樣壯觀。
生: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嬌艷。
、趲煟涸谧髡叩难劾、這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還要美。誰來說說、春天的花是怎樣的
生:爭奇斗艷。
生:五彩繽紛。
生:生機勃勃。
③漫山遍野的楓葉為什么紅于二月花呢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后更加明艷動人。
、苓從哪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艷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相機理解"坐"。)
、萃瑢W們、詩人喜愛楓林僅僅是因為楓林很美嗎感受楓葉不怕霜凍、越冷越紅的精神氣質。
、拗笇Ю首x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傍晚的楓林美得像一幅畫、連站在林中的詩人也成了畫的一部分、他怎能不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誰來讀一讀第二句
。3)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1、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不僅自己讀懂這首古詩、還讀得很有感情。那么、誰能看著畫面、邊想象邊用自己的話再來描繪這深秋的山林景色(生看著畫面說)
2、配樂背誦
。1)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2)配樂齊誦
四、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深秋山林圖的練習紙)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五、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正確流利地讀古詩、看圖片想象畫面、理解詩意、學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希望同學們以后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多讀、多背古詩。
六、識字、寫字
1、徑、霜: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看田字格、同桌記一記。
2、指導寫"霜":說說要注意什么
3、教師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
【作業(yè)設計】
1、回家給畫涂上顏色、放進你成長記錄袋里。
2、收集兩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寒山石徑
山行白云人家
。ㄏ矏圪澝溃髁炙~
【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山行教學設計(通用10篇)11-07
二年級語文上冊山行教學反思03-10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3-08
語文《山行》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09-21
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03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山市教學反思12-30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設計03-03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4-14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設計12-12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