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時間:2024-08-13 10:35:03 偲穎 高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抓住典故,感受詞人對率軍北伐建功立業(yè)的英雄 明君的仰慕贊嘆之情。

          2、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

          教學方法:

          知人論世,涵泳品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題入課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現在的什么地方?,鎮(zhèn)江,沿長江。對面是揚州的瓜洲,有句詩是“京口瓜洲一水間”。一水,就是長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臨長江。2006年,我在鎮(zhèn)江參加教師培訓,在遠處看到了北固山與北固亭,輪廓一如教材插圖。

          (生看插圖,描述插圖)山巔“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蒼蒼”,半空“沙鷗翔集”,江中“百舸爭流”。有機會同學們可以去看一看。

          “懷古”,對古人之事的追溯,發(fā)自己的情思。懷古詩詞一般什么樣的模式?

          寫景——詠史——抒懷(板書)

          二、簡介作者

          辛棄疾是什么人?(南宋詞人)他還是位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受北方起義軍首領耿京的委派,從山東濟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見宋高宗,聯絡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他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投降金朝,起義軍已潰散,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深夜突入有五萬之眾的金兵軍營中,生擒張安國,策馬飛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將叛徒交南宋朝廷處置。

          設疑:就是這樣一個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樣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發(fā)出的慨嘆就知道了。

          三、探討“登高”

          (插曲)我順便問一下,為什么詩人詞人登上高山,登上亭臺樓閣,也就是“登高”,就會吟詩作詞寫文章,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問一句,古人為什么要登高?為了望遠。這只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義:在古人眼里,高處與天比較近,如果需要與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禪,就是要與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禪之地就是泰山了?梢,最初的登高有濃重的宗教意義。后來宗教意味漸漸淡去,成了文人們一種消遣。

          登高的時候人往往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不高興!為什么不高興呢?古人講過一句話,“登高者必自卑”。為什么登高者會自卑呢?因為當我們登上高處的時候,我們的眼界就會開闊,面對著廣闊的自然宇宙,人會很自然地生出一種“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妒勒f新語》里有一個王海的人,他登上高處以后感嘆“我由來不悲,今日直欲悲”,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感覺。如陳子昂登上幽州臺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嘆——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樓,也感嘆道——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棄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與慨嘆嗎?

          四、文本研析

          1、請同學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情感,并分別找什么地方是寫景、詠史及抒懷的內容。

          2、檢查朗讀情況及對課文的大體把握。

          3、以典故為切入口,研析課文。

          北固亭引發(fā)了辛棄疾的無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許多歷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經典的歷史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或情感,這種手法叫“用典”。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典”(板書)請同學找出詞中所用的典故。

          板書:典故一:孫權 典故二:劉裕 典故三:劉義隆

          典故四:佛貍祠 典故五:廉頗

          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無覓英雄,孫仲謀處”這句用了關于孫權的典故。這是一個倒裝句,正常順序應是什么?(無處覓英雄孫仲謀),請問,作者為什么要倒裝?(一是音韻格律,二是強調孫權是個英雄)孫權確實是一個英雄,他的對手曹操有贊美他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我有下一個疑問,三國時的英雄很多,曹操,張飛,關羽,諸葛亮等都是英雄,為什么只提孫權呢?(京口是孫權的地盤,當年的東吳與南宋王朝很類似,同樣位于東南一隅,同樣面對強大的北方入侵之敵。孫權北拒曹操,趙宋王朝偏安臨安。對孫權的贊嘆,也對統(tǒng)治的指責,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板書:渴望英雄

          (2)“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個典故給了你怎樣的感覺?表達了什么感情?(氣壯山河,叱咤風云,率軍北伐英姿颯爽)劉裕與前面寫到的孫權有什么共同點?(一事業(yè)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對強敵,三是都建立了偉大的功業(yè)。)板書:展現英雄

          (3)下片用劉義隆北伐的典故。劉義隆是個好個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戰(zhàn)爭的特點是什么?(草草)其結果?(倉皇北顧)作者用劉義隆的典故想說明什么?(反對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揚州路”金人就在對面的,當年的揚州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寧靜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煙與鐵血!)板書:反對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個典故——“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給你什么感覺?

          (人們在祭祀,鼓響鴉鳴,場面熱鬧)那么,當時佛貍祠在誰的統(tǒng)治之下?(金人統(tǒng)治之下)是誰在那里熱鬧?是金人,還是漢人?(應是漢人,暗示漢人早已適應金人統(tǒng)治,安于現狀)作者這樣寫到底想表達什么感情呢?(氣憤,對老百姓的氣憤,不對,應該憂慮,作者擔心,如果再不抓緊北伐,那么北方人漢人的人心都會改變了。這個典故給人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板書:主張抓緊出兵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最后一個典故,大家怎么看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頗一樣,重新被朝廷起用,為國效力)但廉頗的結局如何?(沒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沒被起用)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報國無門,所以發(fā)出了“憑誰問”這一慨嘆!這個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滿腔悲憤。板書:一腔悲憤

          (6)每學一個典故,通過分析促讀,讓情感充分表達。

          五、讀文總結

          1、讀課文。我們面對辛棄疾能做些什么呢?板書:為君 去英雄淚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無數人在懷念著這位曠世奇才——辛棄疾!網上有一個專為紀念他而設的網站,標題叫: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這六個字足以體現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壯的愛國情懷。有一位在清明節(jié)在該網站留言如下:

          懷稼軒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jié)/

          英雄千古,荒草無殘碑/

          曾記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匹馬渡江/

          嘆此生,千古忠肝義膽,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

          追往事,今不見/

          我共君,醉明月/

          說劍,論詩,醉舞,狂歌/

          用我紅巾翠袖,為君 去英雄淚/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為稼軒而作

          一身膽氣劍如虹,

          沙場點兵卻成空。

          金戈鐵馬清風醉,

          泣留詩行今人誦。

          六、課后作業(yè)

          背默全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理解《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運用典故,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2、體會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重點:

          體會辛詞的內容、藝術魅力、風格及思想感情。

          難點:

          典故的運用所取得的藝術效果。

          1、知人論世,把握感情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讀課文,在了解典故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情感。

          預習案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其詞現存620余首。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蘇辛”。他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書壁》等作品享有盛名。著有《稼軒長短句》。

          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南宋著名文學家辛棄疾于公元1205年(宋寧宗開禧元年),66歲任鎮(zhèn)江知府時,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寫的一首感懷詞!队烙鰳肪┛诒惫掏压拧穼懹谒螌幾陂_禧元年(1205),辛棄疾六十六歲時。當時韓侂胄執(zhí)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zhèn)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zhàn)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的斗爭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杰作。

          2、釋題:永遇樂,詞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

          懷古,大多是通過今昔對比,以古諷今。

          3、用典,又稱“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古代的歷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論或俗語、成語等,來印證自己的論點或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典的好處在于能用極精簡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意思。用典的好處,可使詩文情感雋永,含蓄深刻。用典表達對古人的仰慕之情;或以古人與自己對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言簡意賅,又使得文章富有文采。

          例如,《錦瑟》引用了藍田玉煙、鮫人泣淚的典故,是為了表達一種迷惘凄清的心理處境。也為詩歌增添了文采。

          詞中典故簡介:

          1、典故一:孫權雄圖大略。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贝司涫菓涯顚O權的。寫孫權的風流余韻已經不復存在!拔栝扛枧_”是承平氣象。在群雄紛爭的時代,吳國能出現承氣象,是因為他能確保自己的國家不受外敵侵犯!帮L流”指孫權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樹,引申為孫權遺跡!坝甏蝻L吹”指歷史的風雨,孫權到辛棄疾已將近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經蕩然無存。

          2、典故二:劉裕北伐壯舉。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边@句是懷念劉裕的。俯瞰京口的街市,緬懷當年劉裕,曾經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貧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卻能討伐桓謙,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的豐功偉績。先滅山東南燕,后滅陜西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

          乾道元年,詞人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里,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人守備簡略!安坏蒙綎|,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碑敃r韓侂胄急于北伐,詞人建議不被采納。

          3、典故三:劉義隆北伐殘敗。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三句是寫劉義隆的。“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薄皞}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4、典故四:拓跋燾修建佛貍祠。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作者于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南歸,至寫這首詞時,恰好四十三年。南歸前,他正在烽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敵戰(zhàn)爭,因此這樣說。

          “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胺鹭偂北蔽禾涞弁匕蠣c的小名,他擊敗王玄漠后,追擊到瓜步山(江蘇南京境內),在山上修建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神鴉社鼓,“神鴉”這里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神所鳴奏的鼓樂。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詞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5、典故五:廉頗思為國用。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用了“廉頗思趙”的'故事。廉頗是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這里詞人以廉頗自比,這時詞人已經64歲,但他仍希望為國效力,可惜韓侂胄不接納他的建緩進議,又有小人從中挑撥,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他很可能會像當年趙國名將廉頗一樣,被執(zhí)政者棄置不用,他的猜想很快被證實,韓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

          1、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舞榭()巷陌()封狼居胥()佛貍祠()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劃橫線的詞語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氣吞萬里:

          元嘉草草:

          贏得倉皇北顧:

          可堪回首:

          3、在本詞中除了用典,還運用什么表達技巧?

          默寫《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探究案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詞。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這首詞最突出的寫作技巧是用典抒情,思考詞中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借助這些典故表達了什么情懷?

          探究二:

          總結本詞的思想內容。

          三、課堂小結:

          這首詞上闋緬懷,表達的決心;下闋寫歷史教訓和自己的經歷,表達的心愿。全詞借古諷今,長于用典,形成對比,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學習時注意體會。

          四、總結整理:

          1、核心知識:

          2、典型方法:

          3、重點問題解決:

          訓練案

          一、拓展閱讀: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詞牌名。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為鳳簫。玉壺:比喻月亮。蛾兒雪柳:元宵節(jié)婦女頭上戴的裝飾物。闌珊:零落。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jié)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寫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后點出“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一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甭撓底髡呱硎揽催@首詞大約作于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為“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這也說明了《元夕》詞“函蓋萬有”的特點。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而這當然是辛棄疾所未曾料到的。況周頤在《香海棠館詞話》中說辛稼軒“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確為有見地之語。這首《青玉案元夕》,讀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馳遐想,并從中領悟出深奧的哲理來,正說明了辛詞內容之豐厚和辛棄疾寫詞功力之精深。

          二、課后鞏固提升

          1、反思提升:熟記重點知識,反思學習思路和方法。

          2、溫故知新:閱讀教材,并完成新發(fā)的預習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3

          知識目標:

          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fā)、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fā)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fā)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tǒng)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fā)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整體感知

         。薄W生齊聲讀一遍。

         。、根據學讀的情況發(fā)現問題當時進行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ǎ保⒎穑╞ì誤讀為fú)貍祠下。

         。ǎ玻、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教師范讀一遍。

          三、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并思考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坝烙鰳贰笔窃~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才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搭}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么地點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后注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并沒有籠統(tǒng)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有幾個典故?

          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4、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明確: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yè))

          2寄奴曾。▌⒃#▌⒃1狈ナ罩性,氣勢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⒘x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4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觀點立場及文章主旨。

          在對辛棄疾這個人進行評價的時候,都說辛棄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響了我們的閱讀與理解,其實啊,他把歷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這首詞中他用了這么多的典故,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與立場呢?

          典故一:孫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贝司涫菓涯顚O權的。

          1、孫權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懷念他

          2、“舞榭歌臺”指什么?

          3、“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何種句式??

          4、表現什么情感與立場?

          生:因為孫權以一個帝王的身份打敗了來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確保國土不受侵犯!拔栝扛枧_”體現的是東吳歌舞生平的氣象。又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為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隱含他對當時統(tǒng)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滿,

         。ò鍟嘿潎@惋惜?菇,收復中原。)

          典故二:劉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是懷念劉裕的,這個典故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與上一個是否一樣?

          1、劉裕有何表現?

          2、試比較劉裕與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現!

          3、作者對劉裕的感情如何?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作為一個帝王,劉裕為了恢復中原,率兵北伐,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同樣是一國之君,可我們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茍且偷生。

          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贊嘆和對統(tǒng)治者的惋惜。體現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

         。ㄙ潎@與惋惜?菇鸨狈。)

          典故三:劉義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1、劉義隆是個怎樣的人?

          2、北伐結果如何?

          3、作者對劉義隆北伐持何態(tài)度?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劉義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贏得倉皇北顧。作者主張打有準備的仗,反對草率北伐。他借古諷今,其實在勸說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ò鍟号萋食霰 批評)。

          典故四:佛貍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實際描寫了兩種場面,想一想這兩種場面一樣嗎?

          1、“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什么場面?

          2、“烽火揚州路”指什么?

          3、二者對比表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師:“烽火揚州路”寫四十三年前,揚州一帶抵抗金兵,戰(zhàn)火紛飛,肯定是慘不忍睹的!胺鹭傡粝拢黄聒f社鼓!” 是寫現在淪陷區(qū)人民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了國恥,忘了收復中原。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體現了他對國運的擔憂之情。

         。ò鍟航裎魧φ,不堪回首 擔憂)

          典故五: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廉頗的處境如何?

          2、作者的處境與廉頗完全一樣嗎?

          3、 “憑誰問,---?”的“憑” 如何理解?這是一個什么句式?

          4、這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憤)

          師:“憑”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沒有人來問。

          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他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當年廉頗雖終不被重用,但尚有趙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沒有起用的意思了。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三、總結:

          分析到這里,就已經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終不被重用理想無法實現的辛棄疾在詞作中用了這么多的典故,是用來“傷今”的。同時,他也用古人形象聲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至此,分析完了這首詞,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即辛詞是如何運用典故來表達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讓學生齊背一遍,來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邁,蒼涼與悲壯!

          四、作業(yè)布置

          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2分鐘)

          蘇軾和辛棄疾在詞史上并稱為:“蘇辛豪放詞派”。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

          討論后明確: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均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懷澆心中塊壘,還自我之情愫。

          不同點:蘇詞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風格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中抒情多與典故結合,風格顯得含蓄蘊藉,激憤沉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4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時代背景

          2、掌握重點字詞句,理順全詞意思

          3、誦讀全詞并背誦

          學習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理解作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2、掌握詠史懷古詩詞的特點

          學習難點

          1、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2、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學情分析

          1、學生多為繪畫專業(yè)學生,畫面營造能力較強

          2、對于如何處理詠史類詩歌鑒賞仍未入門

          課時安排

          一、導入

          同學們,經歷過前段時間的炎熱天氣,今天我們終于迎來了涼爽的雨天,剛剛那一聲悶雷,讓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也是這樣一個久旱后的雨天,有兩位知名人物,青梅煮酒,縱論天下英雄。今天,就讓我們在這樣一個天氣里,跟隨著一位英雄人物,同樣去議論一番,古往今來,天下英雄。

          二、講解課前練習

          在之前的詩詞教學中,我們強調過,在賞析詩詞時,要做到“知人論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處的時代。各位同學已經完成了課前練習,請大家歸納總結一下辛棄疾在二十三歲前都做了哪些事跡,當時的時代背景又是如何。之后,再來談談在你們眼中,二十三歲前的辛棄疾,是怎樣一位人物,并設想一下,在二十三歲后,這樣一位年輕人,會經歷怎樣的人生?課前練習中提到的辛棄疾事跡包括:南歸大宋、追殺義端、闖營擒賊、陳書北伐。其中最能吸引人的事件,最激動人心,最讓學生熱血沸騰的事件是:萬軍從中,闖營擒賊。而從中概括辛棄疾的人物形象:年少才高、文武雙全、任俠輕死、矢志北伐。不了解作者或者課前練習不仔細的學生往往會猜想他接下來的人生就是“會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而了解作者的,或者仔細閱讀了課前練習文本的同學,則能夠發(fā)現作者接下來的人生,再無實現志向的可能。

          三、教學過程

         。ㄒ唬┛礃祟}

          京口:作者被韓侂胄起用作為北伐旗幟,并出鎮(zhèn)鎮(zhèn)江時,已是人生暮年。懷古:“懷”即心有所感,“古”即古人古事古跡,懷古即看到古人古事古跡而心有所感,觸動了作者之情。

         。ǘ┛醋髡

          結合課前練習及課文注解,了解辛棄疾生平及所處時代壞境。明確矛盾:胸有韜略心懷大志快意恩仇的年輕人與偏安一方無意恢復中原的朝廷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明確:作者的后半生都在壯志未酬之中蹉跎了。

         。ㄈ┛丛娋

          1、初步誦讀并與學生交流他們關于本詞的第一印象。學生:比較難懂,比較難讀。教師:辛棄疾的詞往往難懂,在于他慣于用典,詞中典故較多,在此我們回顧一下用典的知識點,并再次朗讀作品,結合注解找出詞中的古人、古事。

          2、分析典故

          姓名稱呼時代背景情感原由。上片(仰慕古人功業(yè),對現狀不滿)。孫權仲謀偏安南方無意北伐尊重(稱字)曾在京口建功立業(yè)。劉裕寄奴親切(稱小字)。下片(警示朝廷,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報效國家)。劉義隆元嘉(草草)倉促北伐,調作者到前線卻不委以重任不屑作者自有成熟的北伐策略。拓跋燾佛貍(可堪回首)恥辱、悲哀擔憂異族長久統(tǒng)治。廉頗稱名失望乃至絕望以古人自況。

          (四)知識拓展

          高考文言文內容以人物傳記為多,因此了解人物謚號也是一個把握人物的重要手段,有余力的`同學可在課外自行了解。辛棄疾謚號:忠敏,“忠誠于國并有功績”的意思。

         。ㄎ澹┣楦邪盐

          對故國深沉的愛,對建功立業(yè)的向往,對偏安的不滿,對倉促北伐的憂慮。

          四、結合專業(yè)科目拓展

          我們通過對這首詞的學習,可以看出辛棄疾是如何品評歷史人物的,那么,辛棄疾本人,在你的心目中,能不能算是一位英雄呢?大家作為美術專業(yè)的學生,在見識了這么多英雄人物之后,可以暢想一番,如果老師以《英雄圖》為題,請大家為這首詞畫一幅配圖,你會如何繪制?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文本研習,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進行誦讀,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體會并學習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

          1、探討用典的意義;

          2、指導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這里有數不清的傳世佳作,也有許多偉大的詩人。我們在高一上學期的時候學習了詩歌鑒賞,進行了初步的學習,我相信大家已經有了很好的知識積累。今天,我們又將在這瑰麗的詩的世界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詞,并把我們關注的目光投向一個“慷慨縱橫,又不可一世之概”的杰出詞人------辛棄疾。

          二、作者與寫作背景。

          .請同學說說有關辛棄疾及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結合課文下注釋①和印發(fā)下的有關背景材料回答)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著有《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侂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侂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設計說明: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中意蘊含蓄的典故,并能體會辛棄疾這位愛國詞人的思想抱負。)

          三、朗讀,疏通文字。

          1、學生讀

          2、教師糾正讀音、斷句

          3、齊讀

         。ù嗽O計讓學生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豪壯的感情基調。)

          四、解題

          永遇樂,詞牌名,雙調,104字。

          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

          懷古,所寫內容。

          五、鑒賞詞作,探討用典的意義和作用。

          (一)課件投影,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fā)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tǒng)稱“用典”。恰當地用典,可使詩文文情雋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言簡意賅,以一當十。

          (此設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ǘ┤~用了哪幾個典故?你認為每一個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φ兆⑨、材料分組討論)

          明確: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五個典故。

         。ù嗽O計是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以及詞人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之所以分步研討,是考慮到這是本詞學習的一個難點,分步研討,層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討用孫權、劉裕典。

         、僬f說這兩個人的共同點?

         。鞔_:都是能夠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yè)績都在京口起步。)

         、谡页鲎钅鼙憩F詞人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并說說詞人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明確:“覓”、“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慨嘆英雄難覓,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

          ③追憶兩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激發(fā)起詞人的抗擊金人,收復中原的愛國豪情,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蘊含了什么意思?

         。鞔_:諷刺宋室昏聵。)

          2.分析研討用劉義隆典。

         、僬埻瑢W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

         、谟玫涞挠靡夂卧?

          (明確: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zhàn)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貍祠典。

         、佟八氖,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寫的是什么?

         。鞔_:追憶往事,回顧自己的抗金生活。)

         、谧髡邔懛鹭傡粢荒痪跋,表達什么心情?

         。鞔_: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有人說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討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課堂小結

          辛棄疾不愧為“用典”高手,用典來借古諷今,用典來抒發(fā)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復雜情感,表現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景、典、情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七、布置作業(yè)(或當堂拓展閱讀)

          賞析《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 年少萬兜鍪,

          滿眼風光北固樓。 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

          千古興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誰敵手?

          悠悠, 曹劉。

          不盡長江滾滾流。 生子當如孫仲謀。

          附板書設計:

          懷古諷今

          孫仲謀------景仰之情

          劉裕------贊嘆之情

          劉義隆------警告當局

          佛貍------怒斥偏安

          廉頗------壯志未已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2、提高賞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詞的風格特點。

          教學重難點:

          提高賞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詞的風格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課時: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國這一詩的國度里,宋詞是繼唐詩之后又一塊璀璨奪目、競放異彩的瑰寶。同學們知道宋詞有豪放和婉約兩派,豪放派的開創(chuàng)者為北宋的蘇軾,那么到了南宋是誰再舉豪放之旗呢?對,是辛棄疾。辛棄疾的詞, 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辛棄疾豪放詞風的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簡要介紹寫作背景和辛棄疾。

          南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殊時期,這是一個充滿悲情的時代,是一個讓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淚的時代,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愛國英雄輩出的時代,如眾所周知的岳飛、文天祥等,其中還有這樣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國統(tǒng)治的北方,山東濟南人。他21歲的時候金國統(tǒng)治的北方漢族人民發(fā)起了抗金起義,他也集合了兩千人響應,之后帶領著部隊投奔了南宋。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辛棄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棄疾并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趙構最可惡的一件事就是殺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自然對于辛棄疾這樣的人,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從敵占區(qū)投奔過來的武將”更不會重視,讓他擔任一些無關輕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棄疾的軍事才能才得到了重用,轉戰(zhàn)于各地,戰(zhàn)功卓著。但是辛棄疾因為為人有些自負,又不會拍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江西隱居。

          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作者66歲的時候做的。當時一個很有權勢的大臣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決定北伐金國。為了籠絡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戰(zhàn)的老臣,辛棄疾也被任命為安撫使。但是之后,辛棄疾卻已看出了這位大臣并不是真的想收復失地,也并不是真的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辛棄疾對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這首詞就是作者對于此事情況的內心感受的表達。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詞人。

          三、學生初讀,了解大意:

          問1:作者登亭遠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問2:由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歷史人物? (孫權、劉裕。)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fā)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tǒng)稱“用典”。恰當地用典,可使詩文文情雋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 言簡意賅,以一當十。 全詞用了哪幾個典故?

          明確: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五個典故。

          四、帶領同學朗讀全文,正音正句。

          注意: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詞風及其愛國情懷。

          教師正音、正句,注意“佛bì貍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讀。

          五、賞析:

          上片:

          閱讀上片。讓同學分出層次,教師講析。

          分兩層。

          第一層,寫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緬懷曾經在京口建都的孫權。

          1、“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著,(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

         。1)提問:辛棄疾開篇第一句,就寫的是“千古江山”,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曾寫到:“千古風流人物”——這兩種寫法有什么不同?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確:蘇軾的是“千古風流人物”側重人物,而辛棄疾則寫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夠掌握這片江山、保護這片江山的英雄。

         。2)那么,究竟作者認為誰是保衛(wèi)祖國大好河山的英雄呢?

          我們看下面“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找不到孫權這英雄了。很顯然,作者將孫權孫仲謀當成了這樣的英雄。

          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夠任用周瑜、黃蓋、魯肅等軍事家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

          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3)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

         。4)“覓”字換成“見”字好不好?為什么?

          (不好,“覓”字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孫仲謀的崇敬、仰慕與向往,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見”字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5)除了“覓”字之外,還有哪些詞表現了作者對孫權的贊揚?

          (英雄、風流。)

         。6)千百年來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再也沒地方去找了。

          提問:想起了孫權,作者本是豪情萬丈,但這樣的英雄現在卻無處追尋了。但是,僅僅是英雄人物無處尋覓嗎?作者無處尋覓的還有什么?請用原文的話回答。

          生答: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2、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ㄎ栝扛枧_—繁華景象,風流—英雄遺風)

          此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yè)的流風余韻,也已經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

          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yè)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

          第二層,寫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經在那里居住的劉裕。

          1、夕陽斜照著衰草和枯樹,一條普通的街道,人們傳說南朝宋武帝劉裕曾在這里住過。

          2、劉裕:宋的開國皇帝,原名劉道成,字德輿。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幼年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過,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yè)。

          3、 想當年 三句:

          回想當年劉裕手持長槍,身跨戰(zhàn)馬,統(tǒng)領精銳北伐大軍,那氣勢象猛虎一樣,要把盤據中原的敵人生吞掉。

          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辛棄疾曾在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但得不到認可。在此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有希望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那么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了。

          4、提問:作者在此處提到,“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又說“斜陽草樹”。兩相對比,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當初盡管劉裕那么英武非凡,軍隊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掃平了北方,建立了劉宋。但是直到今天,他當年豐功偉績也都如當初的舞榭特臺都化作了破敗的荒園一樣隨著歷史的風雨飄搖而去。

          5、提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劉裕一樣建功立業(yè),對統(tǒng)治者表達了一種自我推薦,要收復失地的愿望。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英雄不在”的感慨。

          6、寫劉裕的,你認為哪句話最能表達辛棄疾的感情?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句中的哪些詞用得最傳神?為什么? (金、鐵、吞,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劉裕當年率軍北伐的雄姿:橫戈躍馬,馳騁沙場,如虎如貔,何其壯哉!)

          總結上片:(同學朗讀)。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一是打敗來犯者曹操,一是大舉北伐中原;這與作者的處境有共同之處。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表達了詩人對“英雄”的敬仰和向往。(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本闋寫作者登北固亭,極目遠眺,觸景生情,但見山河長存,世事滄桑,緬懷歷史上建功立業(yè)的英雄明君孫權和劉裕,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

          那么作者希望怎樣做呢?我們再看下片。 .

          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第一層: 元嘉草草 句。

          1、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當時派王玄謨出兵,攻打北魏拓跋燾。

          2、“狼居胥”:山名,(注釋)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單于,到達狼居胥,封山而還。這里表示要在北伐中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

          3、“倉皇北顧”描寫戰(zhàn)敗的樣子。王玄謨其實是一個光會說大話而沒有真本事的人,這一仗被北魏拓跋燾打得是大敗而歸,狼狽逃竄。

          4、~~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發(fā)兵,想同霍去病那樣建立封狼居胥山的功績,卻落得個驚慌失措,北望追兵,大敗南逃。

          5、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警告當朝: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1、“四十三年”三句:

          四十三年,是作者歸宋后四十三年。宕開一筆,由懷古轉入回憶:站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四十三年前,當年詞人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迄今記憶猶新;

          ~~~四十三年了,每當眺望江山還記得我在戰(zhàn)火中的揚州地區(qū)同金兵英勇作戰(zhàn)的情景。

         。]想到南歸后南宋朝廷昏庸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2、 可堪回首,佛貍神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

         。1)“可堪”:哪堪,怎能忍受?煽盎厥住背猩蠁⑾拢D入現實。

          (2)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

         。3)“神鴉社鼓”: 寫佛貍廟前迎神賽會,鴉飛鼓響,香火繚繞,熱鬧非凡。

         。4)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識已經模糊。)

         。5)面對這樣的場面,作者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感情?表現在哪句話中?

          (面對此景,作者無限痛心,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眾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可堪回首”一句一語重如千鈞,包含無盡悲痛,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哪忍回頭看,異族的佛貍祠旁竟是烏鴉的叫聲和社日的鼓聲,熱鬧非凡,民眾已安于異族統(tǒng)治。

          小結:詞作由前面的懷古轉而傷今。詞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顧中原,回憶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騎渡江南來效命的往事,不勝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區(qū)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異族皇帝佛貍祠前迎神賽會,熱鬧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識模糊,更添詞人之悲嘆。

          第三層:最后三句,抒發(fā)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是本詞的主旨句子。

          1、憑誰問:靠誰來問。

          2、廉頗是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3、以廉頗事做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借廉頗的典故,抒發(fā)了詞人老而彌堅、抗敵之志不衰的報國之情和老大無成、壯志難酬的憤慨。愛國之情,忠義之氣,溢于言表。

          ~~~現在靠誰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小結:下闋借古諷今,表達自己不被重視,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總結:

          1、下面我們回過頭來看這首詞的題目。《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是——題目。

          2、這首詞的主旨是什么? ————懷古

          在什么地方懷古? ————京口北固亭

          3、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諷今,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褒貶,表現了作者堅持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反映了他對南宋屈膝媚敵、腐敗無能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憤恨不滿。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 建功立業(yè)、令人仰慕 詠史抒懷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隆:草草出師,倉皇北顧 警告當朝

          下闋 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 憤斥偏安 借古諷今

          詩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壯志未酬

          七、詞作特色:

          1、大量用典,借古諷今

         。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懷念英雄,表現收復失地的決心

         。2)人道寄奴曾住: 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借古諷今,批評草率出兵

         。4)烽火揚州路,佛貍祠下: 今昔對照,以事警世

          (5)憑誰問,廉頗老矣: 自我感慨,不忘為國效力

          典故的恰當使用可以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蓄深刻。)

          2、風格:豪放悲壯

          3、另外在這首詞里面出現了多處的對比。找到并體會其作用。

          A:英雄業(yè)績和可悲的現實對比

          ————針對的是南宋的萎靡不振

          B:劉裕的“氣吞萬里如虎”與劉義隆的“贏得倉皇北顧”的對比

          ————應吸取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

          C: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對比

          ————抒發(fā)的是憂國傷時的感慨

          對比是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的委婉強烈,形象更加的鮮明生動。

          熟讀名句: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獨鈮焉胶拥目箲(zhàn)英雄贊歌。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衩@發(fā)憤的歷史教訓總結。

          八、作業(yè)布置:

          1. 填空: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選自______,是我國______時期愛國詞人______的作品。詞人歸宋以后,一直______ ,始終 ______。此詞借______針砭現實,詞風______。(《稼軒長短句》 南宋 辛棄疾 力主抗金 壯志難伸 懷古 蒼勁悲涼)

          2.下列各句中不是借代用法的是 ( B )

          A.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B.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D. 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7

          教與學的目標

          1、了解歷史題材在詩詞作品中的處理方式;

          2、明確即景抒情與借古事比今事兩種抒情方法的各自長處。

          教與學的時間預設

          一課時(40分鐘)

          教與學的過程預設

          一、組織教學

          同學們,我們平時經常說自己的民族歷史有多么多么悠久,今天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是什么?”

         。A設學生的答案:提供經驗教訓;豐富文化積淀;增強民族自豪感;等等)

          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回答是這樣的:“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币坏┪覀儽荒硞歷史人物、某個歷史事件深深觸動,我們就會激情澎湃、情難自已。用詩歌的形式把這些激情記錄下來,我們就稱之為懷古詩詞(板書:懷古詩詞)。它們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歷史題材作為題詠的對象。

          本堂課我們就來研讀這樣類型的兩首宋詞。

          二、文本研習

          1、教師范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注意正音(如“了”、“綸”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注意正音(如“佛”、“仲”等)。

          2、學生齊讀兩首詞。

          3、交流初讀感受

          此環(huán)節(jié)起激發(fā)興趣的作用,為接下去的分組研習作準備?梢詮摹澳愀矚g其中的哪一首?”“你覺得哪一首比較容易讀懂?”這樣的淺易問題入手。確定班內四組同學的大致“傾向”,“暗示”兩首詞的顯著差異。

          4、分組自主合作研習

          把班里同學分成兩組:

          第一組合作研習《念奴嬌赤壁懷古》,任務是根據教材77頁“文本研習”第1題,主要研習這樣4個小問題(剛好對應4個直列):

         。1)《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歌詠的是歷史人物還是歷史事件?(指明作者寫作的地點,詞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各是什么)

         。2)《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作者對周瑜有何評價?(說出具體理由)

         。3)這首詞的上片對赤壁的雄奇景色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有什么作用?

         。4)請從寫景的角度變化及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兩個方面說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寫景技巧。

          第二組合作研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任務是根據教材77頁“文本研習”第2題,也主要研習4個小問題: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涉及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各有哪些?

         。2)這首詞中作者用來自比的歷史人物是誰?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處境和感情?

          (3)這首詞中提到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與當時的統(tǒng)治者及其領導的政治事件有關,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明道清呢?

         。4)據說民族英雄岳飛的.孫子岳珂這樣評價辛棄疾的這首詞:“微覺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評這首詞題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太多了。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5、交流、共享研習成果

          第一組4個問題各推請一名同學為代表發(fā)言,教師適時補充、糾偏。建議這樣總結:

         。1)懷古人為主

          (2)周:年少有為;蘇:老大無為

         。3)以景之雄奇襯托所懷古人所創(chuàng)事業(yè)的偉大不凡

         。4)由仰視到俯視、遠望,分別從形、聲、色角度描繪。所用修辭手法為夸張、擬人、比喻。

          第一組交流結束后,請第二組同學齊讀《念奴嬌赤壁懷古》。

          第二組4個問題也各推請一名同學為代表發(fā)言。教師在補充、糾偏時,注意讓第一組的同學參與。建議這樣總結:

          (1)歷史人物有: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歷史事件:劉義隆北伐失敗。

          (2)廉頗。作者北伐理想長期不能實現,雖年老,仍不忘為之奮斗!

          (3)這是借古事以比今事,一則顯得含蓄(直斥君主的無能會給作者帶來殺身之禍),二則能使作者的憂憤具有歷史的厚重感。

         。4)贊成的理由如: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與鎮(zhèn)江(即京口)和北伐有關,是作者的合理聯想。不損害詞的結構安排,同時又使詞的主題得以升化、抒情顯得含蓄。不贊成的理由如:增加閱讀困難,影響這首詞的流布。

          第二組交流結束后,請第一組的同學齊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三、總結和布置作業(yè)

          1、總結

          根據教材77頁“文本研習”第3題,教師可作這樣的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研習了這樣兩首懷古詩詞,三國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建立的輝惶業(yè)績激起了貶謫黃岡的蘇東坡的熱情,他借筆下雄奇的赤壁景象,抒發(fā)了自己對古人建功立業(yè)的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孫權、劉裕那些奮發(fā)有為力圖北伐恢復中原的古代君主,激起辛棄疾對自己時代茍安偷生的君主的無比痛恨,他以戰(zhàn)國老將廉頗自況,抒寫了老當益壯,報效南宋北伐事業(yè)的慷慨激情。你們說,歷史是不是像歌德所說的那樣,給我們的最好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你們要是能在課外多讀一些以歷史題材為歌詠對象的詩歌,體會一定會更深!

          2、布置作業(yè)

          課后熟讀并背誦這兩首宋詞。

          板書設計

          千古江山

          懷古詩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激起的熱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誦讀本詞,感受豪放詞風

          2、品味典故,體悟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及安排:

          課前互動(兩分鐘)

          教師寄語:

          我展示,我優(yōu)秀,我動腦,我快樂。

          (學生齊讀教師寄語,一遍不行,兩遍,直至讀出氣勢,讀出自信來,目的在于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展示,積極動腦,師生互動,創(chuàng)造和諧課堂。)

          一、導入新課

          英雄孫仲謀,如虎劉寄奴,封山霍去病,棄疾皆仰慕。他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無奈空有一腔熱情,壯志難酬,一聲嘆息綿延千古。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走進這位悲劇英雄,體會他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豪情與憤懣。

          二、明確學習目標

         。ㄓ心繕,才有方向,進入文本學習之前,我們先來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請同學們齊讀本節(jié)課的兩個學習目標。出示幻燈片)

          1、誦讀本詞,感受豪放詞風

          2、品味典故,體悟愛國情懷

          三、認識作者

         。鞔_了學習目標之后,我們再來看一副對聯,看看這副對聯寫的是誰?寫了他的什么?下面請同學們齊讀這副對聯。出示幻燈片)“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保ㄓ晒魹樾翖壖布o念祠題寫的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引入,概括出辛棄疾的豪放詞風和愛國主義情懷。師生共同完成。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對辛棄疾豪放詞風和愛國主義情懷的認識去讀本詞。)

          四、初讀本詞

         。ǔ醪搅私饬诵翖壖驳暮婪旁~風和愛國主義情懷,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本詞,誦讀本詞,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本詞,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懂文意,感受詞風。出示幻燈片)

          1、學生自由朗讀

          幻燈片補充字音:

          孫仲謀(zhòng)舞榭(xiè)巷陌(xiàngmò)金戈(gē)

          元嘉(jiā)狼居胥(xū)倉皇(cāng)可堪(kān)

          佛貍祠(bìlící)廉頗(pō)拓跋燾(bátāo)

          張浚(jùn)王玄謨(mó)

          2、指名一生朗讀,一兩生點評(從優(yōu)點和不足兩方面進行點評,點評的學生克服不足之處,再朗讀一遍)

          3、學生齊讀

          (此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懂文意,初步感受詞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

          五、細讀本詞

         。ǔ醪礁惺芰吮驹~的豪放詞風,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再讀本詞,疏通文意,邊讀邊畫,解決一下兩個問題。出示幻燈片)

          1、詞中寫到了幾位歷史人物?分別是誰?

          2、每位歷史人對應的詞句是什么?

         。▽W生自由朗讀,邊讀邊畫,畫好后與同桌交流,然后展示成果。最后再齊讀本詞)

          六、品讀本詞

          (用典是本詞的一大特色,下面我們就具體品味每一個典故,體悟作者的情感。請同學們在每個典故中劃出打動你,讓你為之震撼的字、詞,細細品味,體悟感情。出示幻燈片)

          品味典故體悟感情

          每個典故中劃出打動你,讓你為之震撼的字、詞,細細品味,體悟感情。

          1、孫權典故

          學生交流展示(千古——感受出辛詞的豪放風格;英雄——對英雄的仰慕之情,渴望建功立業(yè)之盼;無覓——對英雄的嘆惋之情,對己的傷感之意——英雄孤寂之感,哀嘆時局之悲。)學生分析一處讀一處。

          教師總結補充:孫權——少年大志,十五而立;赤壁之戰(zhàn),三足鼎立之勢,辛棄疾對孫權可謂向往、仰慕、敬佩有加,情有獨鐘,他曾在《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寫到: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出示幻燈片:辛棄疾《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學生齊讀。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2、劉裕典故

          學生交流展示(金戈鐵馬——雄渾壯闊的氣勢,豪放風格的體現;氣吞萬里如虎——寫出了氣勢,豪放,刻畫了一個氣吞山河,叱咤風云的英雄形象,如虎,比喻形象生動,從中看出作者的羨慕之意,渴望建功立業(yè)之心。)學生齊讀。

          教師總結補充:劉裕出身低微,正可謂英雄不問出身,作者引用劉裕的典故,一是表明自己的北伐主張,對英雄的仰慕,“想當年”,又何嘗不是思緒紛飛,回想起自己血氣方剛年少之時的英勇行為,自己的雄心壯志?補充辛棄疾英雄往事(出示幻燈片)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辛棄疾(21歲)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耿京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是義端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并斬了這個叛徒;二是親率50騎兵,直逼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

          辛棄疾也曾快意疆場“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币苍⑾潞暝福骸傲藚s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笔碌饺缃,只落得“可憐白發(fā)生”的結局,作者內心的滿腔豪情與憤懣,我們可以深切的體會到。(出示幻燈片辛棄疾《破陣子》)

          《破陣子》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3、總結上闋(齊讀上闋)

          上闋引用孫權與劉裕的典故,這二者有何像似之處,作者還有何深意?小組內討論交流,派代表展示成果。

          學生展示:孫權、劉裕都是君主,都在京口起兵或建立政權,都是有作為的君主,都主張抗戰(zhàn)或北伐,作者的用意應該是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

          教師補充:南宋王朝(出示幻燈片)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

          作者在此是借孫權、劉裕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屈辱求和的。

          4、劉義隆典故

          學生交流展示:(草草——揭示了劉義隆兵敗的原因;贏得——很具諷刺性,本想贏取戰(zhàn)爭勝利,卻落得倉皇敗逃的下場;倉皇北顧——動作、神態(tài)描寫,極其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落荒敗逃的丑態(tài),很具有諷刺性。作者借此事詠嘆近事——張浚北伐兵敗符離之事。)(生分析,生讀)

          教師補充:相關背景(出示幻燈片)

          1204年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鎮(zhèn)江瀕臨抗戰(zhàn)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韓侂胄把持朝政,只想僥幸求逞,不愿認真準備。韓侂胄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后來就把他調離了鎮(zhèn)江。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借此典故,不光是為詠嘆近事,還意在對韓侂胄的警告——北伐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生齊讀)

          5、拓跋燾典故

          學生展示交流:(可堪——不堪之意,寫出了作者內心的痛苦與擔憂;一片神鴉社鼓——寫出了一片祥和,是對樂不思蜀、愚昧、麻木的南宋臣民的不滿,作者內心心急如焚。)

          教師補充總結:“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倍潭痰膸资,由于南宋統(tǒng)治者的偏安東南一隅,南宋臣民早已麻木,當時有一個叫林升的詩人寫了一首《題臨安邸》(出示幻燈片,齊讀)諷刺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币呀泧萍彝隽,他們竟不思復國還鄉(xiāng),仍沉迷于聲色犬馬,醉心于燈紅酒綠,早已忘記了國恨家仇,再說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的話,民眾將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記自己是宋室的臣民,這就不僅嘆朝廷無能,更悲百姓松懈,也是對統(tǒng)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

          《題臨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廉頗典故

          學生交流展示:憑誰問——一個“憑”字,寫出了作者渴望為國效力;廉頗老矣——一個“老”字,讓人體會到英雄暮年壯心不已之志的辛酸和悲哀。

          教師引導總結:在這里,作者是以廉頗自況,自己雖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無奈“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保ǔ鍪净脽羝盒翖壖病端堃鞯墙ǹ蒂p心亭》)滿腔豪情最終化作了滿腔憤懣,因此有人說“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談談你的理解。(挖掘文章主旨)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辏瑧n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補充寫作背景:(出示幻燈片)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六歲了,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當時執(zhí)掌大權的韓侂胄起用,任浙江東路安撫史,翌年改任鎮(zhèn)江知府。1204年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只想僥幸求逞,不愿認真準備。韓侂胄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后來就把他調離了鎮(zhèn)江。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起用又被降職時,登上北固亭,滿懷悲憤而寫下的.。

          明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本詞的主旨句,此人以廉頗自比,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沒有人來問,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

          他是一位愛國者,都是,報國無門;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同學們,能夠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憤嗎?

          下面請咱們同學從新收拾心情,整理感情,再來讀這首詞。(先推薦班上讀的最好的同學讀,然后齊讀。)

          七、小結全詞

          這首詞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用歷史事實來說明現實問題。對孫權、劉裕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指責;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侂胄的警告;對“佛貍祠下”的感嘆,就是對統(tǒng)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最后以廉頗自比,則是內心的獨白。這首懷古之作,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懷。

          (學習了本詞,我們再來看一首與本次聯系緊密的一首詞《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再次感受作者的豪放詞風和愛國情懷。

          八、拓展閱讀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1、“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有何言外之意?

          2、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這里表達了什么思想呢?

         。ㄓ捎跁r間關系,本環(huán)節(jié)一帶而過,留作了課下作業(yè))

          九、向英雄致

          辛棄疾,我想對您說……

         。▽W習了本詞,了解了辛棄疾的豪放詞風以及他的愛國情懷,你有什么想向他說的呢?請以“辛棄疾,我想對您說……”為開頭,說說你的心里話,向這位英雄致敬。

          十一、推薦閱讀書目:

          《把欄桿拍遍》(梁衡)

          《辛棄疾傳》(《宋史》)

         。私庑翖壖,僅靠我們學的這一首詞是遠遠不夠的,這么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我們課下仍需繼續(xù)學習,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辛棄疾。出示幻燈片)

          十二、結束語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才求得了這一堂課的師生緣,下面請同學們全體起立,讓我們一起背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向這位偉大的英雄致敬,結束我們這堂課。

          十三、板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借古——諷今——抒懷

          (用典)(傷己)(愛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9

          高中的教師招聘考試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名家詩詞,比如我今天為大家選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是辛棄疾在鎮(zhèn)江的北固亭寫下的一篇懷古詞,上闕用了孫權和劉?箵舯狈饺肭终叩氖论E,暗示應像他們一樣保家衛(wèi)國。下闕用劉義隆冒進誤國暗示當今的統(tǒng)治者一意孤行,不聽合理的建議,表明了自己的堅決抗金但反冒進政治立場,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憂憤之情。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復述出全詞的內容,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從而提升對于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fā)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場。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fā)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導向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導入語:同學們都游歷過一些名勝古跡吧?當你們去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時,會想到什么呢?有沒有同學來說一下?(幾輪互動)看來同學們都有很多感觸,那么我們來看看著名詞人辛棄疾游歷北固亭時,想到了什么。從而板書課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接下來我會以讓學生將課前預習的作家資料進行分享,并總結: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曾參與抗金,是詞人中的英雄。重點介紹辛棄疾年輕時的事跡:①義斬義端;②50騎兵活捉張安國。而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為,詩人64歲被重新啟用,但因作戰(zhàn)主張與當權者相左,又被降職。本文寫于第二次被降職后,行至北固亭,憂憤而作。學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讀。

          (二)整體感知

          老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并請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閱讀詩歌: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了解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指名叫學生回答,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贊揚了孫權東吳建權,抗擊曹魏,劉裕抵抗胡虜,北伐立功;下闕譴責劉義隆(元嘉)冒進誤國,感懷民生多艱,自己壯志難酬。

          2、請同學們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幾處用典?各是什么?

          通過同桌之間的交流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孫權、劉裕;

          下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xù)設置如下任務:

          1、“作者來到北固亭,為什么會想到孫權和劉裕?”請同學們以語文小組為單位討論。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得出下列結論:

          孫權:在京口建立吳國,建都建業(yè)(南京),抵抗了來自曹軍的'入侵,保衛(wèi)了國家;

          劉裕:劉裕出生于京口尋常小巷陌,后建立劉宋政權,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來自多方的入侵,守衛(wèi)了國家。

          兩者均與京口一地有關,都曾勇猛抗敵,保衛(wèi)家園。

          2、“作者對兩者持怎樣的態(tài)度?如何看出?”請學生結合導入時的背景資料進行思考。

          學生自由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得出下列結論: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尊敬和敬仰,感嘆南宋當權者昏庸無能。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劉!粌H尊敬和敬仰,還認可劉裕的作戰(zhàn)方略,認為自己若是遇到劉裕這樣的明君,正確的政治建議就不會被忽視,自己的政治抱負就能夠實現。

          (此處要結合劉裕建功的歷史:劉?箵舯狈饺肭终呤窃谧隽顺浞值恼䴔囔柟痰臏蕚渲螅么朔匆r作者所處時代的統(tǒng)治者急功近利,不聽勸阻,冒進抗金。)

          3、“作者提到劉義隆、佛貍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學生回答,總結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薄獎⒘x隆——冒進誤國,諷刺了當朝統(tǒng)治者,表達了作者的譴責態(tài)度。

          “難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祠——百姓安于異族政權統(tǒng)治,忘了記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達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不積極救國的不滿。

          4、“作者提到廉頗,又有何用?”請同學結合詩人的生平回答。教師適當點撥,得出下列結論: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用廉頗自喻,表達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負,卻沒有機會實現,壯志難酬的苦悶。

          5、結合全詩,本文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么?這樣有什么好處。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最后教師明確答案如下:

          最大的藝術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語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內涵,是整體表達更加有力,擲地有聲。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上節(jié)課學過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小組討論:兩者有何異同點?

          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結論:

          相同點:表達方式上兩者都是借景抒情;內容上兩者均為以古喻今。

          不同點:主題不同:蘇詞感慨了年華漸去,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時間流逝;辛詞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負無從實現而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的憂憤。

          (五)小結作業(yè)

          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并讓同學將上兩者比較閱讀的結論結合具體詞句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10

          【設計思想】

          “詠史懷古”向來是遷客騷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懷的范式或托古諷今,或嘆逝傷今,或以感懷身世抒寫幽思,或以憑吊先賢激勵后進,或以關注現實達成勸誡,或兼有其類不能自已……但無論哪一種“詠懷”,都是一種“憑欄易生追昔夢,回首難掩撫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著對人生、歷史或現實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追索,這些體驗和思考仍有后學者玩味和內化的價值。

          “用典”幾乎是懷古之作的不二法門作品中的“典”承載了豐富的感性和理性意義,“用典”,不僅能凸顯而且能有效地推進和發(fā)散作者的體驗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對深入領會懷古之作的表現手法和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著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借助涵泳詞意,內化作者用世報國情懷,強化學習者責任意識。

          2、依托作品中“用典”與“表情達意”間的關系,窺見《京口北固亭懷古》豪放詞風一斑。

          【教學方法】

          預習中成誦,討論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懷”,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觸動情懷機關的古跡和與古跡、情懷密切相關的古人古事;“懷古”,即因古而生懷,寄情懷于古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唱道:“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見,“懷古”實在是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二、析詞作用典

          結合課前預習,背誦全詞。

          1、從全詞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辭源》);結合文本注解思考。

          上片先后有:①三國時,孫權曾在京口建都,并擊敗北方曹操的軍隊;②南朝宋武帝劉裕曾在京口起事,大舉北伐,恢復中原并建立政權。

          下片先后有:③劉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想以北伐建功立業(yè)但因草率而致兵敗;④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在狼居胥山舉行封山大禮而還;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劉義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宮;⑥戰(zhàn)國時,趙國良將廉頗雖老思用。

          2、結合詞題看,作者為什么會想到這六個典故?

          明確:成詞背景與典故的聯系,為后面分析打基礎。

          與“此時此地”有關南宋政權偏安一隅,但主戰(zhàn)派一直將“王師北定中原”當做目標,京口作為抗金前線與金人劫掠后的揚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間上與作者此時立足的京口(鎮(zhèn)江)直接有關。

          與“此時此地的作者”有關此時,作者率眾南歸已經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擠而被迫退居江西鄉(xiāng)間也已有十多年,但他從未放棄收復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瀕臨抗金前線的鎮(zhèn)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準備和得當用人而遭當權者疑忌以致降職,為恢復大業(yè)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時此地的作者空懷卻又不愿空懷一腔忠貞,報國無門卻又不甘心報國無門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與作者此時的情感和抱負直接有關。

          正因為以上兩個“有關”,內心沉郁卻又壯懷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這六個典故。

          3、結合全詞看,這些典故有哪些特點?

         、俚涔识嗳~雙調104字,上片兩處用典,下片四處用典。

         、趦热萦袀戎厣掀涔仕皞戎亍叭恕薄诰┛诮üαI(yè)的歷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側重“事”——與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關的歷史事件。

          ③感情有側重上片典故側重體現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側重體現了暗諷、慷慨和悲憤的情結。

          ④典故有對比成就“風流”的人事和“倉皇北顧”的人事對比,歷史上“舞榭歌臺”的太平景象與佛貍祠如今異族統(tǒng)治下“神鴉社鼓”的貌似太平對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應宋文帝敗北與拓跋燾追擊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實為同史,但詞中分用,相互關聯卻又各表一意。

          縱觀全詞,用典較多較靈活,表達的情感豐富而相對集中,并能以一心報國的高尚情懷貫串其中,抒情脈絡完整而清晰。

          4、從表情達意看,詞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討論并從形象描寫或語言形象性入手,化難為易,提取有關“形象”,還原有關“意境”,體味有關“情理”,突破難點。

          ①典中塑形象“憑誰問”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故作疑問,展現了廉頗雖老思用的場面,一位須發(fā)皆白、忠心依舊、雄心不已的老將形象躍然紙上;聯系作者際遇,自況以表報國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诘渲猩饩场敖健奔葘嵵妇┛谥,也虛指天下之江山;飾以“千古”,置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及其英雄業(yè)績于時空的邈遠遼闊之中,既有多嬌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邁之氣,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終成雄壯開闊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隱情,自然而生動。

         、鄣渲屑那槔淼渲泻扒椤崩,上片表現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之情,下片則表現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憤中的希望雖然有元嘉北伐“倉皇北顧”和佛貍祠“神鴉社鼓”這樣的反面切入,但不難發(fā)現和把握詞中情感的流動因情用典,以典蘊情,切合詞人表情達意的需要,這是本詞用典最主要的特點。

          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孫權、劉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準備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頗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僅忠心可嘉而且經驗可用的道理。

          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腳于“忠心報國”這一主旨。

         、茉鰪姼腥玖σ詢热萏囟ǖ牡涔蕘肀砬檫_意,不僅簡省精練,還可曲盡其妙;同時,用典與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機結合,體現了詞的精練性和含蓄性,使詞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統(tǒng)一。

          三、感詞人情懷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次背誦全詞進一步理解:

          1、這首詞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抗金報國的'忠義,對英雄人物及其業(yè)績的仰慕,對太平與繁華不再的感慨,對草率出兵的暗諷,對人心安于現狀的擔憂,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

          2、諸多感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主次分明,因果相關,情理交融。

          四、整合

          1、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重要美學和文藝理論著作《人間詞話》中語評“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即指辛棄疾的詞出自至性真情,能創(chuàng)造闊大的意境,能表現高潔的襟懷和遠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懷古》很好地詮釋了王國維的評語。

          2、關注本詞用典質與量兼?zhèn)、意與境互動、情與理相合的特點。

          五、遷移

          結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誦全詞。

          1、進一步體會“慷慨憤世的詞家當以辛棄疾為代表”(宛敏灝《唐宋詞》)的特點。

          2、結合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在用典的特點和作用兩方面作簡要比較,從詞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進一步感受豪放派詞風。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07-08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07-07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通用6篇)12-14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典故大全05-31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全詞賞析08-21

        高二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通用11篇)12-09

        高一語文必修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設計(通用10篇)09-20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賞析12-06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古詩原文及賞析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