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時間:2025-05-07 16:01:05 晶敏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精選12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心雕龍》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精選12篇)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1

          時至劉勰去世,將近十五個世紀,但是他的名字在現(xiàn)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龍》更可以稱得上是絕世大作。《文心雕龍》這種文學巨作頃刻間注入我的腦海,沖擊著我的感官,我想,是劉勰的智慧洞徹了我的靈魂,讓我在這一刻與之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勾勒出一個以“道,圣,人”為核心的和諧之圓,同時又從“道,圣,人”流動地,動態(tài)地,自然地過度到“宇宙,想象,語言”。在這由外因到內涵的發(fā)展過程中,在這和諧之圓的中心,我品味到兩個字——體會,文學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靈性的融合。這樣一來遵循這種思路的開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風光旖旎,芳草鮮美,驚奇迭現(xiàn)的精美文字景觀中,感性地滋養(yǎng)自己文學的靈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繽紛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貴的文學“灌頂”!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fā);“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的云帆點綴了滄浪之水;“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尸還”陸游的夢鄉(xiāng)回蕩著鐵騎錚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掙脫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開了文學神秘的面紗。當我站在《文心雕龍》的高度重新去細細體會,品味文學,我發(fā)現(xiàn)了文學的真實足以穿透時空,足以穿透心靈。

          誠然,《文心雕龍》用將古典的才智和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悅目;它有關寫作的具體建議直到今天仍具有無可厚非的價值;它有關文學批評的精辟見解比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斌”和摯虞的“文章流別論”都更具深度和廣度。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龍》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劉勰卻把它那么清晰地滲透在它的作品中。劉勰的文學觀,視文學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觀,世界觀,文學觀巧妙地結合,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去審視這三者的因果循環(huán)。這一觀點為中國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學的精神,具體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文學和文學的活動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人文的訴求。劉勰通過對文學外因的追溯,把文學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過揭示文學的內因,把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與詩學:兆世之言》曾寫:“模仿、表現(xiàn)、甚至表達這類概念永遠不會改變文學的從屬地位,也就是說文學總是晚于又僅次于“原作”(就表達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狀態(tài))!眲③牡奈膶W觀擺脫了這種缺陷,因為劉勰把文學看作是宇宙呈現(xiàn)過程的必要階段,用劉勰的話講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這樣理解的:文學既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紐帶,又是它們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而它們相應的也是文學的根源。我們不必穿洋過海,但是我們在文學的世界里卻可以身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當胸生成云,決眥入歸鳥”的泰山極頂,還有那“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九曲,“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樸塞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秀麗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邊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綠色,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話;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長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簪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為文學增添了一筆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龍》在整個文學史上,在整個文學發(fā)展過程中,應該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劉勰正在通過《文心雕龍》與我們共鳴,給我們帶來最直接震撼。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2

          詮,意為詮釋,進入漢代,“賦”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學樣式,枚、馬、揚、王等名家杰作不斷,因此第八篇專門對這一體進行了評述。

          第一部分講賦的起。在《詩經》里它是六義之一,鋪陳采,繪事寫志,但在其他書籍里,它又是與詩不同的另一種體,區(qū)別在于它不能像詩一樣歌唱。作者認為賦起于《詩》,從楚辭中得到發(fā)展,最后通過荀況等大家的實踐創(chuàng)作才壯大成為一種獨立的體的。說實話,本人在學習階段也常覺得挺混亂的,有些學史上早期并沒有把賦單獨列成一體,另外還有騷體賦這一說,如果把楚辭和賦視為兩種體,那似乎騷體賦歸于哪一種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漢時期的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這一時期賦體的作者增多,創(chuàng)作也很興盛,題材擴大到宮室苑囿,飲宴狩獵,述行序志。體結構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亂。另外還有所謂的小賦,主要寫些“草區(qū)禽族,庶品雜類”。第三部分則進一步對漢魏各家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對賦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進行了闡釋,“詩賦欲麗”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了。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麗詞雅義,符采相生”。他強調情以物興,物以情觀,但同時仍放不掉風軌勸誡之旨。他提出賦體的理想標準是“寫物圖貌,蔚似雕畫,風歸麗則,辭剪美稗。”

          賦體,我讀得不太多,閱讀感受非常淺薄。《詮賦》提到“情以物興”,“物以情觀”,就具體的篇什說,覺得實踐上可能還是有所偏離的吧,感覺打開一篇,大量的名詞,幾乎有炫耀博識的嫌疑了。馬、揚是大家,揚揚散散一大篇,讀完能記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動人。個人偏好小賦,紀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實說,賦體到了現(xiàn)代,閱讀隔閡真的蠻大了,特別是博物類的.,好多名詞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加上為了寫得華美,用詞都要求雅麗,讀起難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鐐銬,創(chuàng)作和閱讀都不太順暢。個人覺得要讀懂賦,可能有一個關鍵性的東西遺失在了我們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那就是音樂性。大部分的人讀賦,最先做的,多數(shù)應該是耐著性子看成百個注釋。我曾經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閱讀體驗,以舞配賦,表演者是兩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統(tǒng),即可動關節(jié)人形),配以閔南方言,以小鼓為節(jié),賦的音樂性被最大的發(fā)揮出,漢宮的豪麗,宮中麗人的盛妝,真的能在那種氛圍中被千年之后的讀者感受到。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3

          我讀《文心雕龍》時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存著,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剛讀幾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是多么大氣的文筆,多么宏偉的站位。“文”,自古以來就被人們重視,它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產生,它就產生了;天地多久,它就會有多久。仰望蒼穹,有日月交相輝映,天空就是紙張,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潔,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競相爭秀,大地就是紙張,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畫出錦繡,美麗萬載。讀著讀著,心胸都變得闊大了,思想都變得遼闊了。讀這樣的文章,才會讓人有寫文章的沖動。

          《文心雕龍》是一部好書,不僅對為文,對做人,對思想都是大有利處的,值得一讀。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4

          《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段男牡颀垺啡珪迨,其結構經過精心安排而布局嚴整,其理論觀點之間講究次序而回環(huán)照應、互相補充而邏輯嚴密,形成一個完整、精密的系統(tǒng)。在中國文藝理論和美學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統(tǒng)而龐大的理論體系的著作,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序志》有云:“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边@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而言,乃是以道為根本、以圣人為老師、以儒家經典為主體、以緯書為參考、以《離騷》為變體,從而體現(xiàn)出劉勰論文的基本觀點;二是就文章寫作而言,“為文”的根本問題,也都包含其中了。這五篇可以說是劉勰文章的樞紐。

          文章以“原道”開篇,把文章的由來和道家的“道”關聯(lián)起來。劉勰對文學現(xiàn)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不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難得一見的。他所作的這種思考不僅是“明其本然”的問題,而且象征著文藝觀念的真正自覺,而且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劉勰雖然運用了道教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劉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劉勰看來無論道家、佛家還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異,但是他們的終極追求都是一樣的。

          《原道》開篇而謂:“文之為德也,大亦!”這既是《原道》的開篇語,更是《文心雕龍》的開卷語。它陳述了這樣一個事實;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瓷先ブ翞槠揭,但是實際上,這是對整個“文”的概括,他向人們展示了文學在當時的歷史地位,承認“文”的巨大作用,這也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礎。也只有在這時,探討“為文之用心”才成為一件重要的事實。

          劉勰在《宗經》里抓住了文章寫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現(xiàn)人的心靈和性情的美。從而劉勰得出了文章寫作的原則和規(guī)律,他說:“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軌,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兒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可以說這里的六義就是文章寫作的具體化。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5

          經過老師的提點,了解到一個文史知識:古人認為樂府是歌,而非詩,雖然今天我們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而且從這篇的舉例當中也可以對此進行佐證。通讀全篇我仍然對于“詩”與“歌”、“樂府”之間的界定有點模糊,從開篇第一句對“樂府”的定義:“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彼坪蹩梢哉J為有“五聲”“十二律”的樂章就是“樂府”。放在我個人更通俗一點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調配合,能演唱出來的就算“樂府”。如果照著這個概念去推論的話,可以聯(lián)想到今天的歌曲,但這種類比可能僅僅是流于形式上的對照,從實際內容上來比較,樂府的藝術水平比現(xiàn)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詩經》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來的么,是不是因為缺少曲譜,所以是有所區(qū)別的?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詩》頗為接近,從樂府的發(fā)源到作者所處時期的樂府詩進行了梳理,為樂府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提供了不錯的'參考。

          作者大部分僅對樂府詩的音樂形式進行剖析和論述,主要的論述對象是“樂體”,因為這是樂府詩有別于其他文體的最主要的特點。樂府詩的最高標準是歌辭與聲律的相配,歌辭“雅正容典”,聲律則要求“中和之響”,“和樂精妙,故表里而相資矣!蹦苓_到這樣的標準,就是集“形式美”與“內容雅”為一體,作者認為這樣表里相稱的樂府詩才是好的。

          自從古樂逐漸衰微,雅正的音樂難以恢復,作者在時間軸上從前往后的不斷梳理中發(fā)現(xiàn)了兩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書導致經典的流失,統(tǒng)一演奏樂器、音調等當面的記錄也消亡,音樂聲律需要重新不斷地調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樂容易傳播,人們也喜歡這種不斷變化的新鮮感,而雅正的音樂,則讓人聽了容易打瞌睡發(fā)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難,作者仍然強調音樂的雅正作用和對此的不斷追求,因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這才是樂府詩這種文學形式應該具有的積極意義。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6

          閱讀《文心雕龍》,我感覺到了這本書的詞匯量與閱讀量非常的大,覺得劉勰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作者。整本書將才智與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他有關寫作的建議,一直在現(xiàn)在仍然受用,他書中文學批判的精神更具有深度和廣度。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龍》的真正魅力所在是他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但是早在一千年前的劉勰卻把它清晰的滲透在他的作品中。他將文學觀、世界觀、人生觀巧妙的結合在一起,然后去審視他們三者的循環(huán)關系。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7

          文:文馳;通過仔細的閱讀會發(fā)現(xiàn),劉勰這篇文章的主要論述對象是《詩經》中的“正體”四言詩和發(fā)展歷程比較緩慢的五言詩,而沒有涉及楚辭(僅一筆帶過)、樂府、民謠等其他詩體。我們今天雖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但在古人的概念中,樂府是歌,非詩。

          首先,作者繼承了“詩言志,歌詠言”的傳統(tǒng)對詩歌作用的定義。認為詩歌是抒發(fā)性情的通道,而《詩經》作為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規(guī)范了或者說劃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圍,這個范圍的進入標準就是以“思無邪”作為參照,也就是無邪之思才是詩歌所要呈現(xiàn)或者應該表達的內容!霸娬,持也”,持在這里有“端正,使之規(guī)范”的引申意義,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隨意放縱,而是要扶正、端正人們的思想感情,這才是符合詩歌的含義的。但是今天我們從《詩經》三百零五篇作品看來,孔子對“無邪”的定義范圍甚寬,一切正常的真實的人類情感都是無邪的。

          然后作者回顧了歷代的詩歌作品,并進行了個人的挑選和點評。這大段類似于詩歌文學史綱的概括和提煉雖然帶有明顯的個人的主觀選擇,但也為后人進行梳理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同時作者在不斷的例舉中反復對“詩言志”和“思無邪”進行佐證,繁舉的大量事例中無不是圍繞著思想感情或者說人之七情與詩歌之間、內容與形式上要求對等的論述。

          在最后的總結里,劉勰對四言詩和五言詩進行了定調:“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边@是和劉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認為每種文體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對應的內容最完美的呈現(xiàn)出來。那么什么樣的內容用什么樣的形式去表達,這就要憑借個人才能來根據(jù)想要表達的內容去選擇最合適的文體形式。即所謂“華實異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8

          假期,我有幸讀了《文心雕龍》,感受頗深。劉勰解釋到文心在于說明寫文章時對于心思的運用;其次是文章的寫作,從來都是以精雕細刻和文采豐縟為法的,這正如雕鏤龍文一般,我因而又稱這本書為雕龍。里面有些章節(ji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闊了我的視野,提高了我的認識。下面結合我個人的理解,談談我的收獲。

          一、感受情境之美

          《神思》篇中寫道夫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guī)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意思是說,當精神活動正在進行的時候,思路千頭萬緒,競相呈現(xiàn)。要怎樣落筆,仍然沒有規(guī)矩可以遵循;要怎樣刻劃,也沒有形象可以捕捉。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處都充滿著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處都洋溢著意趣。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氣勢磅礴,可以和風云一樣并駕齊驅。在開始執(zhí)筆為文之前,真是氣力倍增;但到了脫稿真正寫下來的,不過是開始時心里所想的一半。說的多切實際呀!有時候我們寫東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寫出來時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還不到一半。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飛,容易出奇;而語言文字則是著跡之物,難以生巧。

          從以上文字我們可以體會到言與意的關系,有盡之言難達無盡之意古人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不盡,意味才顯得閎深婉約,讀者才可以自由馳騁想象,舉一反三,把所有的話都說盡了,讀者的想像就沒有發(fā)揮的機會了。我舉兩個課例:一個是《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中(我學駱駝咀嚼一段),讓學生抓住磨來磨去一詞想象畫面,去品味這詞語表達的無盡之意。先體會體會它嚼的滋味怎樣?學生會說: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時的神態(tài)怎樣?生說:悠閑自得。

          咀嚼時的心情怎樣?生說: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發(fā)揮學生的想象,他們的頭腦中就會浮現(xiàn)出駱駝咀嚼時磨來磨去的那種認真、沉得住氣的畫面來,感悟到駱駝咀嚼時的樂趣,牙齒也會跟著動起來。進而去體會那種無窮的意境。

          再有《鄉(xiāng)下人家》一文描寫鄉(xiāng)下人吃晚飯一段中天高地闊地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那種吃地意境,老師通過描繪引讀、加上詩句品讀等形式把學生帶入到那天高地闊的畫面的情境之中,進而喚起對鄉(xiāng)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賞音韻之美

          讀了《聲律》一章我理解到,聽外在的樂音很容易為力,但聽自己的心聲很難聽得清楚;是因為琴弦的協(xié)調可以用手來解決,而內心的情思和語音的關系就顯得復雜。其實所有聲調,都有平仄之別;音響都有雙聲迭韻之分。兩個雙聲字給別的字隔開了,念起來就不順口;兩個迭韻字分開在句中兩處,念起來就別扭。都用仄聲的字,音響發(fā)出以后就似乎中斷了一樣,都用平聲地字,聲調就會遠揚而去,轉不過來。因此,總會象井上轆轤的繩子,一上一下,回環(huán)往復,念起來才順口。對讀者來說,聲音就會在嘴里流轉,清脆悅耳,象振動著的玉佩;對聽者來說,語句就會在耳里盤桓,絡繹不絕,象一連串的珠子。

          因此文章的美丑,寄托在吟詠之間;吟詠滋味的濃淡,流露于字句之中;字句氣力的強弱,歸結于和諧和押韻。使不同聲調的字配合得當叫做和諧,使收音相同的字音前后呼應叫做押韻。我們通過吟詠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和諧以及韻律感,從而感悟音韻之美。

          如《搭石》一文,體現(xiàn)音韻之美的句子﹍﹍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我們讀起來很有韻律感,怎么讓學生體會到呢?先是師生分讀,前面的(師)---抬起腳來(生);后面的(師)---緊跟上去(生)(并且速度逐漸加快)體會這一抬腳,一落腳,發(fā)出踏踏踏踏的聲音的和諧。

          再讓學生加上踏踏的聲音再讀。組1:前面的抬起腳來,組2:后面的緊跟上去(齊:踏踏)組1:前面的抬起腳來,組2:后面的緊跟上去(齊:踏踏)學生通過朗讀,就會感覺到語言很好聽,很有節(jié)奏感,從而體會韻律之美。

          再如《三鮮面》一文,有一句熱騰騰一碗面端上桌,色香味俱佳,連形式也分外優(yōu)美肉絲細,白面長,紅蝦青蔥撒在蛋瓣上,活脫脫像開了一朵金盞菊。長短句式,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和諧、押韻。給人一種韻律的美感。

          三、體味情感之美

          《情采》篇講到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意思是情采是文章的經,語言是思想的緯。只有經線拉正了,緯線才能織成布帛;只有思想明確了,語言才能通達流暢。

          還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都是說作者先有了情思再發(fā)為文辭。而讀者是先看了文辭再體味到情思。由此可見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訓練學生的語感,就要把語言的理解與情感的體味結合起來,使學生能透過文章的字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寫總理生活簡樸的句子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總理簡樸的作風,可以設計成:讓學生想想宮殿式的房子,原來的主人是誰?里面應該有什么?(應該是大官住、是貴族大臣住、是皇上住應該有古董、珍寶、地毯、字畫)可是這些總理的辦公室都沒有,總理的辦公室應該有什么?(有沙發(fā)、地毯、柜子)可是也沒有,只有什么?生: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層層深入的地去品讀去感悟,去理解總理那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震動、人格的感化。

          《背影》中特寫的鏡頭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情景,通過一系列的的動詞,(如:攀、縮、微傾)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尤其在那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下,就更顯得真摯感人,所以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最后,我用《文心雕龍》最后一篇的一句話作結,生也有涯,無涯惟智人的年壽有盡,沒有窮盡的只是學識。讓我們多讀書,積淀自己的文化內涵。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9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很久沒有專注地進行學習了,今天實在是無聊了,厭倦了游戲,或者說沒有了心情。于是,想起電腦里面還有下載的電子書,于是就想起來應該學一些知識了,呵呵,活到老學到老嘛,雖然還沒有老,但也不能荒廢。

          下載了很多電子書,剛開始很想看看武俠之類的,忽然想起來剛剛看過的電影《瘋狂的石頭里面》一句話,大體意思是說武俠就是扯淡之類的,不過說實話,金庸的所有著作我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只不過都是在很無聊的時候為了打發(fā)時間而看的。

          于是就想起來明天就要開始輔導那群學生了,其實本來應該是今天開始的,不過那個老師今天才把學生接過來。應該好好地準備一下。我輔導文科,確切地說是除了英語之外的,無意間就看到了《文心雕龍》,恩,高中時就很想拜讀一下劉勰他老人家的大作了,不過那時候沒有時間,不過在讀完他的第一卷之后我就后悔了,后悔高中沒有讀。如果讀了的話,我想我的作文水平肯定會更高,當然目前為止我還是很自信的,在敝人的作文方面。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

          也就是說(敝人個人觀點,可能有誤,僅供參考),文章應該首先有文德,并且德———大矣,寫文章是一個人內心情感的流露,即使一個人(可能有很多學生特別是不喜歡作文的)是被迫寫作文,他完成一篇文章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獲得分數(shù),在里面總是不可避免的有著其個人情感成分。因此從文章里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文修養(yǎng)。

          而含了感情的文章我們不論其是否為大家手筆,都是至情至性的,并且所謂的名家也不過是大家捧出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從來都很欽佩秦檜在字體隸書方面做出的貢獻。

          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

          而感情的傾注并不能簡簡單單的疊加,就如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家,他們可能在別的國家時在游說時有充分的理由,但是他們更加注重技巧,注重層層推進,步步為營,因此文章的結構同樣,現(xiàn)代漢語研究里面可能對于此的研究已經很透徹了,遞進,并列,排比,伏筆,照應。

          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

          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10

          《文心雕龍》一書成書于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磨礪,到了今天仍然為我們所熟知,實在不可謂不經典。歷代文人對它的評價也都很高,沈約評價道“深得文理,常陳于幾案”,宋朝黃庭堅說:“所論雖未及高,然譏彈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濒斞冈f過:“東則有劉彥和(劉勰字)之《文心雕龍》,西則有亞里士孚德之《詩學》!庇谑沁@個學期我研讀了一下劉勰的這部經典之作,雖然沒有完全讀完,不過對于里面的內容以及思想都有些了解,而且此文為標準的駢文,有些詞句朗朗上口,對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幫助。下面就簡要談談自己對于這部書的一些感想吧:

          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即寫文章時的心思。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雕龍,即對文章的雕刻修飾。兩個詞合起來,就是說寫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寫。這是我對此書到目前為止的一個初步認識。下面分三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體大思精

          《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是全書的綱領﹐而其核心則是《原道》、《徵圣》、《宗經》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諸于圣﹐宗之于經。從《明詩》到《書記》的`20篇﹐以“論文序筆”為中心﹐對各種文體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進行研究和評價。以有韻文為對象的“論文”部分中﹐以《明詩》、《樂府》、《詮賦》等篇較重要﹔以無韻文為對象的“序筆”部分中﹐則以《史傳》、《諸子》、《論說》等篇意義較大。下部﹐從《神思》到《物色》的20篇(《時序》不計在內)﹐以“剖情析采”為中心﹐重點研究有關創(chuàng)作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問題﹐是創(chuàng)作論!稌r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則主要是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下部的這兩個部分﹐是全書最主要的精華所在。以上四個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tài)度﹑原則﹐共50篇。

          二、核心思想

          《文心雕龍》中雖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但構成它的文學思想綱領及核心的﹐則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的真實性﹐卻認為在客觀現(xiàn)實世界之外﹐有一個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這個“道”或“神”是決定客觀世界一切變化的無形的﹑最終的依據(jù)。劉勰認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經典的根本原則!吧竦涝O教”語出《易?觀?彖》:“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現(xiàn)實中的代理人帝王,視作理所當然的最高權威。根據(jù)這一見解﹐《文心雕龍》不僅進一步發(fā)展了荀子﹑特別是揚雄以來的“原道”、“宗經”、“徵圣”的觀點﹐并且將它貫穿到《文心雕龍》一書的一切重要方面﹐成為他立論的根本依據(jù)﹐給他的理論染上了一層經學色彩而且?guī)砹嗽S多局限性。

          三、文學史觀

          劉勰認為文學的發(fā)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時序》)﹐把已往這一方面的理論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劉勰也很重視文學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通變》篇中﹐他根據(jù)揚雄關于“因”﹑“革”的見解所提出的“通變”﹐即文學創(chuàng)作上繼承和革新的關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膽的創(chuàng)新:“日新其業(yè)”﹐“趨時必果﹐乘機無怯”。只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即《文心雕龍》所說的“變”﹐文學創(chuàng)作才會得到不斷的發(fā)展:“變則其(可)

          久”(《通變》)﹐“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但它又強調任何“變”或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通”﹐即繼承。所謂“通”﹐是指文學的常規(guī):“名理有常﹐體必資于故實!蔽膶W創(chuàng)作只有通曉各種“故實”﹐才會“通則不乏”(《通變》)﹐“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風骨》)!靶乱狻焙汀捌孓o”的創(chuàng)造﹐都是離不開“通”﹐即繼承的。不然﹐“雖獲巧意﹐危敗亦多。”因此﹐只有將“通”與“變”﹑“因”與“革”很好地結合和統(tǒng)一起來﹐文學創(chuàng)作才有可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通變》)﹐獲得長足的健康的發(fā)展。

          正如劉勰所說:“略語則缺,詳說則繁!币陨媳闶俏覍τ诖藭囊恍┱J識,就說到這里吧。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11

          《明詩》是《文心雕龍》第六篇,內涵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講詩的定義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簡單的梳理了從先秦到晉宋的詩歌發(fā)展狀況,第三部分在總結詩歌發(fā)展情況下還提出四言詩和五言詩的基本特色和歷代詩人的不同成就,最后還簡單論述了其他類型的詩歌起源,如三言詩、六言詩、雜言詩等。

          閱讀《明詩》篇,讓我對劉勰更加欽佩。我覺得《明詩》篇可以看做是詩歌的一部簡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論述從先秦到詩歌的發(fā)展狀況時,對每個朝代的`代表作品、詩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清楚了,而且很到位。不過有一點略微有些奇怪,劉勰在論述五言詩時,論述其實很全面,例舉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卻只字未提陶淵明的作品,F(xiàn)代學者對于這一現(xiàn)象普遍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當時陶詩沒有編定出來,所以劉勰沒有收錄其詩,二是認為陶淵明的詩歌是“田家語”,在劉勰那個時代還沒有真正的受到重視。但其實從劉勰和陶淵明的生活年代來看,劉勰應該是可以看到陶淵明的詩歌,陶淵明大致生活在晉宋之際而劉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際。

          而且陶淵明作為魏晉古樸詩歌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他的詩歌注重寫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詩風自然渾融,幾乎代表了魏晉以來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劉勰看過陶淵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再者劉勰在《明詩》篇中,反復提及詩歌的本質源于自然,即“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淵明的詩歌應該符合他的這一要求,但是劉勰未提及陶詩確實讓人疑惑。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劉勰對于詩歌的定義與傳統(tǒng)儒家詩學對詩歌的論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詩學中對詩歌的經典論述不少,有些明顯反映出儒家的詩教觀,比如“美刺”“匡諫”;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顯的說法,比如“言志”。劉勰在引用時,引用的是“言志”但又提出了“自然”說,認為詩歌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這樣的論證顯然更加注重詩歌的本質,比較理性。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12

          時至劉勰去世,將近十五個世紀,但是他的名字在現(xiàn)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龍》更可以稱得上是絕世大作!段男牡颀垺愤@種文學巨作頃刻間注入我的腦海,沖擊著我的感官,我想,是劉勰的智慧洞徹了我的靈魂,讓我在這一刻與之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勾勒出一個以“道,圣,人”為核心的和諧之圓,同時又從“道,圣,人”流動地,動態(tài)地,自然地過度到“宇宙,想象,語言”。在這由外因到內涵的發(fā)展過程中,在這和諧之圓的中心,我品味到兩個字——體會,文學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靈性的融合。這樣一來遵循這種思路的開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風光旖旎,芳草鮮美,驚奇迭現(xiàn)的精美文字景觀中,感性地滋養(yǎng)自己文學的靈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繽紛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貴的文學“灌頂”!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fā);“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崩畎椎脑品c綴了滄浪之水;“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尸還”陸游的夢鄉(xiāng)回蕩著鐵騎錚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掙脫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開了文學神秘的面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對飽經滄桑的神州大地發(fā)出歷史性洪鐘巨響……當我站在《文心雕龍》的高度重新去細細體會,品味文學,我發(fā)現(xiàn)了文學的真實足以穿透時空,足以穿透心靈。

          誠然,《文心雕龍》用將古典的才智和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悅目;它有關寫作的具體建議直到今天仍具有無可厚非的價值;它有關文學批評的精辟見解比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斌”和摯虞的“文章流別論”都更具深度和廣度。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龍》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劉勰卻把它那么清晰地滲透在它的作品中。劉勰的文學觀,視文學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觀,世界觀,文學觀巧妙地結合,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去審視這三者的因果循環(huán)。這一觀點為中國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學的精神,具體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文學和文學的活動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人文的訴求。劉勰通過對文學外因的追溯,把文學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過揭示文學的內因,把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與詩學:兆世之言》曾寫:“模仿、表現(xiàn)、甚至表達這類概念永遠不會改變文學的從屬地位,也就是說文學總是晚于又僅次于“原作”(就表達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狀態(tài))!眲③牡奈膶W觀擺脫了這種缺陷,因為劉勰把文學看作是宇宙呈現(xiàn)過程的必要階段,用劉勰的話講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這樣理解的`:文學既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紐帶,又是它們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而它們相應的也是文學的根源。我們不必穿洋過海,但是我們在文學的世界里卻可以身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當胸生成云,決眥入歸鳥”的泰山極頂,還有那“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九曲,“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樸塞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秀麗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邊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綠色,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話;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長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簪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為文學增添了一筆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龍》在整個文學史上,在整個文學發(fā)展過程中,應該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劉勰正在通過《文心雕龍》與我們共鳴,給我們帶來最直接震撼。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讀書的心得05-15

        讀書心得體會讀書心得11-05

        《童年讀書》讀書心得11-27

        讀書心得01-08

        《于丹論語心得》讀書心得07-12

        關于讀書的心得11-01

        童年讀書心得08-24

        學生讀書心得【精選】08-21

        【精選】《童年》讀書心得08-30

        《目送》讀書心得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