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零距離美國課堂》讀后感
寒假閑暇之余,閱讀了王文老師的《零距離美國課堂》一書,讓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美國的教育突顯了人性、張揚了個性、培養(yǎng)了秩序。捧讀此書真是讓我感觸頗深,啟發(fā)深刻。下面就把我的一點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沒有讀此書之前,心中一直認為美國是學生的天堂,學生的上課時間短,自由支配的時間那么多,好輕松呀!當讀完此書的時候,這種感覺沒有了。
一、人性化的教育服務
“登門授課”老師每天奔波于各個家庭之間,他們服務的對象可能是特殊教育的學生或因病不能到校的普通學生。多么人性化的服務。就連醫(yī)院都可以拒收的重病學生,如果有上學的意愿,學校就得無條件地接收,并配有助教為其服務,好貼心。美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但對于殘疾人,可以享受更多,直到21歲,根據(jù)美國的特殊教育法可以一直在公立學校接受免費且合適的教育。我們小區(qū)里就有一個智障的孩子,已經(jīng)到了學齡,但家長不放心把他送到普通的學校里,怕別的孩子欺負。自己認為,這也許就是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區(qū)別吧。畢竟我們沒有那么強大的綜合國力去這么貼心地服務。
二、個性化的教育培養(yǎng)
孩子能力的不同,接受的教育也就不同。美國的教育法賦予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但平等教育不是意味著讓所有孩子授受一樣教育。因為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天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如果平等教育是讓每個孩子接受同等、一樣的教育,無異于讓所有同齡的孩子穿一樣尺碼的鞋子。“因材施教”,強調(diào)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倡分化式教育,這個思想表現(xiàn)在美國學校的課程提供和設置上靈活多樣,課堂教育層次多,更表現(xiàn)在為有天賦學生提供的天才教育服務和幫助殘疾學生學會生活上自理自力、學會一技之長的特殊教育上。同樣是“因材施教”,在我們這里,更多地是強調(diào)教師要區(qū)別對待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是教師的一種個人行為。而美國,讓更多的是從社會、教育部門就已經(jīng)提供了一個“因材施教”的一個平臺,教師只要去施教就可以了。
三、秩序化的教育學生
作者王文在書中寫到:在美國學校里,學生一進校門,人手一冊校規(guī),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一條條的都紀錄的非常詳細,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沒商量的”的“天條”。學生違反了哪一條,自己對號入坐,該受什么處罰,就會受到什么處罰,學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規(guī)則意識。例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上課不守紀律,第一次,教師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鐘;第三次,教師打電話通知家長,放學半小時才允許回家。這就意味著將乘不到校車,必須由家長來接。美國由此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打電話。而美國家長對學校的懲罰措施也見怪不怪,并十分理解。對比起來,我們的教師對學生的懲罰就顯得有些無所依從,沒有什么法規(guī)是可以依據(jù)的。輕的不管用,重的動輒把什么處罰都與體罰、變相體罰聯(lián)系起來,這樣讓教師在對學生行為紀律問題上誠惶誠恐,舉步為艱,使學校的規(guī)范教育大打折扣。
另外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我們教師的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紀律的知識能力沒有人去有意識的培養(yǎng),只是有心地教師會向有在這方面稍有經(jīng)驗的老師取一個經(jīng),有的從書本上學一點而己,系統(tǒng)地學習地基本沒有。我們平時的教研也只注重了知識能力的研討。這一點王文老師在她的書中也有談到,書中說她在國內(nèi)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到了美國才接解到這么多的管理學生的知識。對此,自己真是非常贊同,我自認為自己對于所教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善于鉆研,樂于創(chuàng)新,成績也一直可以,自己也愿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愛心、耐心。但一旦遇到學生紀律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很多時候處理起來都不是那么得心應手,常常有顧此失彼的感覺,覺得自己管理班級不像自己教學科知識那么輕松。如果我們也有這么多好的資源可供我們在職的教師去學習地話,管理班級有據(jù)可依,而且會相對輕松。
總之,從這本書我了解到了不一樣的美國教育,讓我學習的地方實在太多,當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任何事物都兩面性!
【《零距離美國課堂》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零距離的美07-14
與秋天零距離07-01
永恒的,零距離06-19
與秋天零距離07-01
零距離作文04-23
我的零距離好友07-07
與雨零距離日記09-29
零距離初二作文09-21
零距離作文14篇06-06
我與社會零距離征文09-11